访客尚未完成认证
您亦可随时取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2019 FIREWATCH. All Rights Reserved.
港产片还没有死,只是问题一大堆,从每年产量锐减到票房比例下降,从演员断层到市场萎缩,从资金来源到业界模式的变化,都是累积超过二十年的因果,唯有突破这些困境才能看到前景。
从漫画演变到电影,超级英雄成了吸钞机,电影公司不断改编、重启和翻拍,让这些漫画角色成为摇钱树,打造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让观众成为被摆布的对象,自掏腰包看上了瘾,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片商在幕后精打细算的布局。
多重宇宙(Multiverse)无疑是目前最夯的电影手段,通过平行世界的概念,把不同版本的角色和饰演者汇聚在一起,突破时空与逻辑限制,打造全新的银幕世界观,改革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之余,更重要的是:为电影带来无限商机。
根据记录,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鞭风灭烛》至今,以黄飞鸿做主角的电影共有111部,先后有多达15位演员饰演过这个角色,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银幕形象。 银幕上的黄飞鸿威风凛凛,但历史上的黄飞鸿本人却是寂寂无名,生平资料匮乏,连生卒年份都不详,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八十年代的港产片处于盛世,有一个卖座系列集青春、搞笑、灵异于一身,不但小刀锯大树创造票房奇迹,还造就了一批少女偶像的风潮、一个喜剧导演的诞生、一个从幕后走到幕前的成功制作人、以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奥斯卡颁奖礼的收视率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却没有动摇这座小金人的份量,为了得到这个业界最高肯定,电影公司依旧花费大手笔来搞奥斯卡营销,得奖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公关费用。奥斯卡没有颁发奖金,不过得奖的效应却是无价的,那个Academy Winner的名堂绝对是电影界一张无往不利的通行证,电影后续的收益,得奖者往后的身价,制片公司的话事权,全部都一一得到提升。
一部电影的口碑往往不会和票房形成正比,最常看到的是高票房低口碑,或者是高口碑低票房,烂片大家争着看,好片无人问津,各种市场营销和观众口味的善变,让叫好叫座的例子变得可遇不可求,票房与口碑之间永远存在落差。
贴在奥斯卡颁奖礼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好像只要发生社会议题,奥斯卡不趁机表态的话,就会被视为政治不正确,搞到这个颁奖礼必须机关算尽,过程越来越无趣,焦点开始远离电影,落在和艺术无关的事件上。
港产片经过八十年代的辉煌后,在九十年代初期达到巅峰,年产200多部,几乎垄断年度票房榜前十名。不过从高峰到谷底,却只用了四年时间,1996年港产片票房呈现断崖式衰落,97回归后便风光不再,到底那四年发生什么事?
总是不停下雨的天气、城市里黑暗的角落、强烈的光影对比、颓废孤独的侦探、致命的蛇蝎美人、扑朔迷离的案情、永远封闭压抑的空间、夜景仿佛无止尽地蔓延,这些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风行一时的黑色电影元素,都随着新版蝙蝠侠回归大银幕了。
八十年代的香港处于经济高峰,中产阶层开始形成,他们虽然也是打工一族,但属于专业人士,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受过良好教育,有多余的时间追求生活质量,这些讲究品味的形象经常会出现在电影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比起现在拼合固定词组的手法,以前的中文译名喜欢引用诗句,《蓬门今始为君开》、《夜半无人私语时》、《一树梨花压海棠》,听起来比较有墨水,而且望文生义,能够突出电影的内容,若非学贯中西之辈,根本就译不出来。
新年期间看了一堆本地贺岁片,发现很多内容都是靠演员的台词表达,电影语言相当匮乏。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那些无视构图和剪接的拍摄手法,只会把演员变成念稿机器,镜头变成一个传话筒,完全没有电影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