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电影的磨合

游戏与电影的磨合

06.04.2023文 | 陈伟光

角色扮演游戏的鼻祖《Dungeons & Dragons》上周被重启夺冠,最早被电影化的游戏《Super Mario Bros》也在本周隆重登场,加上去年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突破,这个被市场探索了三十年的类型重新跻身主流,为自己改写历史。

 

游戏改编难度更高

与漫画相比,电玩改编的电影始终输在口碑,这是由于漫画从平面进入电影后,增加了视听体验,因此获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大。而电玩着重在玩家的操控,一旦被改编成电影,就会失去这种体验,难以获得玩家的认同。在还原角色与场景方面,电影比较容易复制漫画的设计,甚至比原著更精细。电玩多数是立体设计,想要高度还原有一定难度,成本也偏高,稍微偏离就会被玩家吐槽。漫画一般比电玩注重叙事,更适合电影的改编,这种形式上的差异,注定两者口碑有别。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漫画变成电影会给读者升级的感觉,反而游戏业者和玩家会觉得电影不如电玩。这种印象久而久之根深蒂固,造成游戏改编的电影必须突破更多主观因素,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不过近年来,这个局面已经渐渐出现变化。

 

三十年前首开先河

一切要从1993年说起,当《Super Mario Bros.》被Disney改编成真人版搬上银幕后,游戏改编电影这个类型就这样诞生了。Super Mario Bros.是日本游戏龙头任天堂Nintendo首款打入美国玩家市场的游戏,开发於1985年,90年代在美国带动了NES主机的销量。Disney看准这股热潮,投资4800万开拍真人版电影,找来康城影帝Bob Hoskins主演,然而最终只能取回不到成本一半的票房,主要原因是电影的还原度低,除了主角名字,剧情本身和游戏几乎没有关联,而且被拍成科幻片,失去原本老少咸宜的市场。这些因素一直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的硬伤,经过三十年的摸索和演变后,才渐渐找到磨合之道,今年重新以动画形式回归大银幕,并改由Universal和Illumination联合出品,预料会再次刷新票房纪录。

1993年真人版《Super Mario Bros.》首开游戏改编电影的先河,
可惜反应不如预期,三十年后再以动画片的形式回归大银幕。

 

格斗游戏带动电影

虽然首炮打不响,却没有阻止电影公司开发游戏改编电影的道路。90年代电玩兴起格斗模式,两大当红游戏《街头霸王》和《真人快打》都先后被拍成真人电影。1994年面市的《Street Fighter》由动作巨星Jean-Claude Van Damme主演;1995年轮到真人版《Mortal Kombat》登场,两部电影都比开山之作《Super Mario Bros.》卖座,成功的原因不外是动作片当道,电影公司押对了类型。相比之下,《Mortal Kombat》口碑和票房更胜一筹,主要是电影比较忠于游戏,还原了角色和格斗招式。电影公司两年后打铁趁热推出续集,可惜剧情比较单薄,票房不如预期,系列计划被逼搁置,一直到了时机成熟的2021年才被重启。《Street Fighter》则在2009年重启,在缺乏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票房惨不忍睹,至今都还没有下文。

 

靠大制作打破局面

90年代从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大部份都旨在增热度,不少是由二三线的公司制作,有些甚至直接出影碟,评价一般偏低,主流片厂都不屑拍摄,因为玩家大部份都未成年,并非电影的主流消费群,深怕贸然投资会自砸招牌。游戏商觉得开发游戏比拍电影更容易赚钱,基本上只是授权开拍,根本不在意电影的口碑。进入21世纪之后,角色扮演游戏的鼻祖《Dungeons & Dragons》也被搬上银幕,独立电影公司New Line还抢了北美区的发行权,可惜票房上演滑铁卢,直到今年才在更高成本和技术打造下回归。最早打破困局的Paramount在2001年耗资1.15亿开拍当时最热门的电玩《Tomb Raider》,把古墓寻宝的游戏设定包装成冒险动作大片,全力把女主角Angelina Jolie打造成新一代动作女星,一下子重燃观众对游戏改编电影的关注。

角色扮演游戏的鼻祖《Dungeons & Dragons》在二十三年后成功被重启,
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取得更大的回响。

 

新代主机刺激玩家

随着新一代主机PS2、NGC、Xbox带来3D体验,刺激了玩家人口,诸如Resident Evil、Final Fantasy、Silent Hill这类游戏系列纷纷被改编登上大银幕,开启了第二代的游戏电影格局。当中最成功的《Resident Evil》一共发展成六部曲,导演Paul W. S. Anderson曾经执导首部《Mortal Kombat》,对改编游戏颇有心得,捧太太Milla Jovovich当女主角可谓不遗余力。《Silent Hill》的编导本身就是该游戏的死忠粉丝,懂得高度还原游戏角色和场景,续集换了班底后,票房和口碑双双仆街。这个时期的电玩电影除了依赖游戏IP的知名度之外,也更加注重类型片的包装,即使玩家不买单,至少还可以吸引一般观众买票捧场,久而久之形成「粉丝决定口碑,路人决定票房」的特殊局面。

 

肥水不流外人田

漫威在2008年进军影坛,开始部署漫威电影宇宙,在Disney的支持下取得巨大成果,此举激励游戏开发商,老字号任天堂、Rovio、Ubisoft和Activision Blizzard纷纷成立电影工作室,积极把本身的游戏搬上银幕,掀开第三代游戏电影的里程碑。任天堂授权重启Pokemon真人电影取得佳绩,今年又以动画片《The Super Mario Bros.》回归,其竞争对手世嘉Sega也不遑多让,旗下角色改编的《Sonic the Hedgehog》一部比一部卖座,续集在去年还以1.9亿打破游戏改编电影在北美区的最高票房。Sony也不落人后,改编自家Play Station的畅销游戏《Uncharted》,去年在全球大卖4亿,是这波浪潮中的佼佼者。如今的游戏商不再满足于授权费,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参与电影制作,掌控产品之余,又可以开发游戏的周边产品,一举多得。

Sony改编自家Play Station游戏的《Sonic the Hedgehog 2》
目前保持电玩电影在北美本土的最高票房。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