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进军中国市场43年,从国营电视台开始播种,接着再由翻版影碟和互联网发扬光大,最后才通过大银幕收复天下。期间走过巅峰,遇到封杀,然后回春,没有坚持就没有今天的荣景,绝对是中国国产动画值得敬重与学习的对手。
进军中国市场的元年
1980年12月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黑白版的《铁臂阿童木》(Astro Boy),这部出自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电视动画,曾经在60年代创下日本史上最高收视率,电视机前广大的中国观众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原子机器人的角色,就此掀开日本动漫进军中国市场的序幕。当时的中国大陆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氛围,很快的就在1981年,根据日本儿童文学改编的《龙子太郎》(Taro the Dragon Boy)成为第一部被引进中国大银幕的日本动画电影,开启了日本动画将近半个世纪的长征。自从高达(Gundam)在1984年掀起机器人动画的旋风后,不少同类型电视动画纷纷配上中文配音和主题曲,占据了中国观众的视野和认同感。80年代后期则涌现一批改编自青少年热血漫画的动画,从《足球小将》到《龙珠》,通过各种管道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为往后的日本动漫打下强大的基础。
电视台推波助澜
90年代在中国大陆兴起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进一步为日本动漫推波助澜,《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新世纪福音战士》席卷中国的电视荧幕,成为不少80后和90后的童年记忆。由于早期的日本动画多数提倡正面思想,所以没有受到审查,然而后期开始趋向成人化,类似《北斗神拳》这类暴力作品开始受到社会舆论抨击,最终引起广电局的关注而被逼停播,从日本进口的电视动画开始面对泛滥的后遗症。随着盗版光碟横行,中国广电局终于在2000年3月下令封杀日本动漫,规定电视台每天播出占比不得超过少儿节目的25%,连带日本动画电影也开始淡出中国大银幕。到了2006年,为了保护国产动画产业,规定电视台不可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日本动画,直接了当地让它从小荧幕消失。
中日动画此消彼长
禁播令实行期间,国产动画始终无法取代日本动画的位置,这是由于严格的审核制度,导致国产动画只能制作迎合低龄儿童的市场,无法照顾成人观众的需求,长期造成国产动画低幼化的印象。在创意无法发挥,观念落后的情形下,出来的成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加上片商为了争取补贴金而粗制滥造,国产动画并没有得到质量的提升。反观被禁播的日本动画,在失去电视台后成功转战方兴未艾的网络市场,在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掀风作浪,重新虏获新一代观众,声势更胜以往,比电视台时期更加普及。从2011年开始,这些网站为了杜绝翻版,不惜重金收购日本动画版权,再包装成王牌节目独家播出,《进击的巨人》、《海贼王》、《圣斗士星矢》都因为网络流量而火红起来。
市场井喷的二度回春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首度突破百亿票房后就开始呈现井喷之势,市场对进口片更加开放,日本动画趁机回归大银幕,多个常青系列凭着早年累积的观众基础,往往取得比真人电影还要可观的票房。2015年一部3D版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以5.3亿人民币刷新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隔年就被新海诚的《你的名字》以5.75亿超越,这个纪录今年再次被新海诚另一部动画《铃芽之旅》打破,目前已经达到7.5亿。随着声势更浩大,粉丝基础更强大的《灌篮高手》本周在中国院线正式上映,预料这个纪录将会再一次被提高。日本的常青动画系列不少都是从人气漫画改编,一般上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历史,都是靠时间成就的经典,即使每年推出一部也不乏粉丝捧场。至于那些原创新作,也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绘画手法取胜,把口碑转化为票房,在被封杀后依然能够凭实力二度回春。
向日本动画奋起直追
实际上,日本动画的崛起和中国脱离不了关系,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早期就是因为看了中国国产动画《铁扇公主》后而学习动画制作,并曾多次到中国学习交流。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先后以国产动画《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惊动60和70年代的国际影坛,其艺术造诣堪称当时一流水平,其后因为严厉的审核导致创作思维僵化,才让日本动画后来居上。所幸从2015年开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率先打破国产动画的低幼取向,无论在美术还是叙事上都叫人耳目一新,票房还因此突破9亿大关,其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上一层楼,首次让国产动画的票房突破50亿的天花板。无独有偶的是,上述两部动画都以符合现代观念的视角,对经典故事进行文化翻新,真正把国产动画带入下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是对日本动画一个强而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