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咸鱼翻身的经典

那些咸鱼翻身的经典

10.11.2022文 | 陈伟光

在票房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世界里,一旦票房扑街了就几乎没戏唱,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不少如今被视为经典的电影,当年上映时也曾经是票房毒药,后来却因为各种际遇而咸鱼翻身,不但成功回本还留名史册,过程简直匪夷所思。

 

午夜场扭转命运

1975年,一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恐怖喜剧《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上映了,剧情是典型的B级片口味,讲述一对年轻情侣因汽车抛锚而向附近一间古屋求助,屋主是个有异装癖的疯狂科学家,两人分别被他的行为诱惑而引发一连串怪事。电影用当时盛行的朋克打扮向30年代的恐怖片致敬,上映后票房起初没有什么反应,20th Century Fox的年轻行销主管Tim Deegan却不死心,决定把它安排到纽约曼哈顿的Waverly Theatre作午夜场放映,结果引来臭味相投的观众,打扮成片中角色捧场,形同一场化妆舞会,这些粉丝还会在观看时对着银幕喊出台词,结果这股风气蔓延开来,形成一股独有的文化现象,也让午夜场流行起来。这部电影四十多年来不曾正式下画,累积票房已经破亿,并且随着80年代的录像带,90年代的DVD,以及千禧年的网络下载到近年崛起的串流平台,逐渐演变成大家心目中的Cult片经典。

70年代cult片鼻祖《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转战午夜场后取得更大回响,
观众打扮成剧中角色进场,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

录像带延长电影寿命

VHS录像带的出现,虽然冲击了院线收入,但却让不少上映时被忽略的影片得到翻身的机会。1982年制作的科幻电影《Blade Runner》在导演Ridley Scott求好心却下,成本从1300万飙升到2800万美元,但是首轮上映的票房只有2758万,扣除宣发费用和院线对分后几乎无利可图。由于该片前卫的Cyberpunk叙事风格,以及Philip K. Dick原著探讨复制人生命的主题都超越了主流观众的认知,所以当时的评价毁誉参半。眼见亏本已成定局,不料在发行录像带后的十年内找到更多知音,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影迷逐渐为电影平反,并且影响了不少科幻片、电玩和动漫创作。华纳兄弟为了市场需求,特地在1992年推出导演剪辑版,过后又在2007年推出最终剪辑版,两个版本都成为畅销影碟,带来数之不尽的话题,最后还衍生了《Blade Runner 2049》这部续集,在时隔35年后回归大银幕。

奥斯卡提名刺激销量

从影碟市场咸鱼翻身的还有目前高居IMDb网站评分榜首的逃狱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新手导演Frank Darabont以1000美元向Stephen King购买了小说的改编版权,但却花了五年时间来准备剧本,直到1994年才完成这部处女作。他先后接触了Tom Cruise和Kevin Costner,可惜都谈不成,最后找到Morgan Freeman,再由他推荐Tim Robbins,一起饰演片中两位主角。1994年是个电影大年,《Forrest Gump》和《The Lion King》都在同一年面市,演员知名度不高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最终只能取得2834万的票房。幸运的是,电影获得七项奥斯卡提名,在影碟市场是一大卖点,结果在翌年成为销量最好、出租率最高的录像带。电影曲折离奇的逃狱过程和主角的自我救赎,成为新一批观众口耳相传的话题,直到今天依然是IMDb评分最高的电影。谁都想不到当年票房失败之作竟然有如此造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当年虽然票房不如预期,却凭着七项奥斯卡提名的优势,
刺激了录像带的销量,口碑一直流传至今,成了IMDb网站评分最高的电影。

推出影碟扳回一城

实际上,录像带和后来的DVD都成就了不少经典电影,影碟市场更容易制造分流,比面向大众的电影院更适合找到影片针对的观众。1999年上映的《Fight Club》虽然取得3703万的院线票房,但相比6300万的成本,表现还是不如预期。以导演David Fincher和男主角Brad Pitt的号召力,确实叫人失望,导演于是决定在影碟市场放手一搏,全程参与DVD的制作,从剪辑到幕后花絮、剧照、预告片、原声带、宣传方式都亲力亲为,结果在发行头十年就成功卖出600万片,收入达到5500万,最后取回1000万的盈利,为电影扳回一城。由于影碟的流通,《Fight Club》打进全球更广泛的市场,把片中反乌托邦的无政府主义散播到更多影迷的潜意识,成为90年代必提的经典,影史地位历久不衰。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才有可能在院线下画后引发更大的回响,影碟的出现绝对功不可没。

90年代经典《Fight Club》上映后反应不如预期,导演David Fincher全心投入电影的DVD制作,
结果凭销量和口碑扳回一城。

影碟影响力更持久

一些超越时代的前卫电影同样也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寻找观众,一部电影的院线寿命不超过半年,影碟和网络却发挥更持久的影响力。英国导演Edgar Wright在2010年完成的《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上映时备受忽略,6000万的成本只拿回3152万票房,电影改编加拿大日式风格的漫画,讲述一个宅男为了抱得美人归,必须设法打败她的七个邪恶前男友。电影采用漫画的分格、字样和线条来打造影像,以音乐和电玩等不同媒介呈现漫画的天马行空,感觉就像一部电影漫画,既疯狂又独特,所以一开始不受主流观众待见。不过当电影来到影碟市场后,反而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同,第一年的销量就达到3000万,直逼院线票房。往后随着网络的流传,本片获得更高的评价,在徇众要求之下,电影公司在2020年重新上映十周年纪念版。导演Edgar Wright后来还获得执导漫威超级英雄电影《Ant-Man》和动作片《Baby Driver》,事业更上一层楼。

漫画改编的《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在推出影碟后取得更多观众的认同,销量直逼院线票房。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