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性别偏见的桎梏

走出性别偏见的桎梏

12.03.2022文 | 梁洁莹

偏见之所以称为偏见,因为源于传统、规范、价值观、文化和生活经验的观点,让我们对某些人事物出现先入为主的“偏差见解”。

如某种族就一定很富有或某种族就一定很懒惰,抑或来自小地方的人一定没见过市面、抑或年轻人一定年少气盛、抑或女性主管一定很情绪化……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不同形式的偏见。

以上的举例,或许你也曾这样听过,甚至是曾有如此想法。我们自出娘胎以来,就是在无数的偏见中成长,无论是性别偏见、年龄偏见、种族偏见、地域偏见…… 各种偏见构成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一个充满刻板印象的社会。

尤其是性别偏见,早在我们尚未开始牙牙学语时,就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用粉红色和蓝色来分辨女娃和男娃;当男娃一直嚎啕大哭,就有人会说“你是男生,不可以那么爱哭哦”;对女娃的爸爸或妈妈说:“幸好她的肤色不像你的那么黑”;女娃的玩具就是家家酒或洋娃娃,男娃的玩具则是车辆……

这种例子,多如牛毛。惟,我们几乎都没发现这些性别偏见,只有极少数有性别意识的人觉得这些情况存在问题。

这正是性别平等最大也最棘手的问题:无意识的性别偏见。这些无处不在的性别偏见已经融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致使我们完全不觉察当中的问题,进而延伸至我们接下来的人生,甚至是下一代。

正如我们总是给女娃洋娃娃和家家酒的玩具,那自然就会影响她日后长大的倾向和脾性。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我们“男主外,女主内”的潜意识,觉得女性有养育照料孩子和负责料理家里餐食的责任,所以我们总是让女娃玩这些玩具。这就是无意识性别偏见常见的例子之一。

试想想:如果一个孩童自小就玩空间玩具,如交通工具,这孩童自然会有更好的空间感;经常照顾洋娃娃的孩子则会发展出心细、敏感等特质。当我们存在性别偏见时,就会以特定的性别定义和标签来养育孩子,让男孩女孩在整个成长发育阶段有了更多的不同。

因此,并不是女性个性温柔细心,所以适合照料别人;也不是男性个性当机立断,所以肯定是个好司机。正如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暨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的倡导者,她认为女性温柔体贴等特质并非先天存在,而是被社会塑造成的。

为何当我们在提及一些职业时,会特别加上性别如“女法官”或“男护士”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已有既定印象,认为特定性别总是从事特定行业。尽管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如果性别并非能力最大的考量,为何我们还要特别声明某人或某职业的性别呢?

无意识性别偏见之所以根深蒂固,让我们不觉得有问题,因为我们都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下被教育长大。因此,我才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性别偏见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要打破性别偏见并不容易,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讨论,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不再需要活在性别偏见的影子下,真正的活出自己!

 

梁洁莹

《观火》主编。曾是读新闻、写新闻、教新闻的媒体人。现在则右手拿笔,左手拿麦。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