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的神奇功效

电影配乐的神奇功效

11.11.2021文 | 陈伟光

音乐一直是电影重要的角色,彼此的关系密不可分,你可能因为一段配乐或一首歌曲而记住了一部电影,即使你已经忘掉大部份的内容。怎样用音乐为电影说话,是所有导演与配乐师毕生追求的目标,从中诞生无数经典时刻。

从默片到有声

所谓的配乐,主要是指电影中对于音乐的处理,和音效一样属于配音的一部份。早期默片需要音乐来遮盖放映机发出的噪音,后来由电影院聘请乐手为没有声音的画面伴奏,从钢琴手和手风琴手的独奏演变成双重奏和四重奏,最后形成管弦乐和交响乐团,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过这种现场伴奏的方式成本不菲,电影工业一直寻求影像与声音同步的技术,华纳兄弟最终在1926年拍摄电影《Don Juan》时做到音画同步,让配乐出现在画面里;翌年进一步让对白也出现,《The Jazz Singer》成为史上第一部让角色在银幕开口的有声电影,间接导致大批伴奏乐手面临失业。电影在进入有声时代后,配乐的地位与日俱增,配乐师和作曲家开始崛起,让观众追求更高的试听享受。

电影的声音蒙太奇

电影配乐除了片中演唱或播放的歌曲以外,还有用来表达心理活动的音乐,这些配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推动观影情绪,是纯粹为剧情而创作的。当影史经典《Citizen Kane》在1941年面市后,不但带来摄影和叙事的突破,同时也创造了「声音蒙太奇」。导演Orson Welles出身广播界,深知声音的妙用,比如在表达歌女没有天份的一场重头戏中,他让歌声随着镜头的升起而逐渐加强,直达刺耳的地步,最后以舞台灯泡熄灭告终。这部电影的配乐师Bernard Herrmann后来帮紧张大师Alfred Hitchcock打造了无数电影配乐,最经典的当数1960年的黑白惊悚片《Psycho》。在著名的浴室刺杀那一幕,他使用多位小提琴手反复拉同一个音符,制造极度不和谐,让人拉紧神经的配乐,把不安的气氛推至高潮,混合着女主角的尖叫声一起爆发,最后只剩下浴室的流水声,以及一个倒下的身躯。谁也没有预料到,女主角竟然在电影不到三份之一时就死去,而且还死在最放松的时刻,浴室从此以后成为不少人的阴影。

在《Psycho》最经典的浴室刺杀戏中,尖叫的除了女主角,还有Bernard Herrmann令人不安的小提琴配乐。

 

60年代经典配乐

说到最让人难忘的电影歌曲,1965年的《The Sound of  Music》绝对名列前茅,里面每一首歌曲都成了日后耳熟能详的名曲:《Do-Re-Mi》、《Edelweiss》、《The Lonely Goatherd》、《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th》一直传唱至今历久不衰,Rodgers & Hammerstein的作品功不可没。60年代另一个电影记忆则来自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的配乐,导演Stanley Kubrick一反当时过分强调情节而忽略整体氛围的路线,大胆采用庄严大气的古典乐,从开场那首《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三个渐起音符配合三段重奏,就已经展现了开天辟地的气势;接着从猿人的一根骨头跳接至太空船后,响起华尔兹舞曲的《The Blue Danube》,完全带出太空漫游的节奏,Richard Strauss这两首作品从未如此让人惊艳过。已故意大利配乐大师Ennio Morricone于黄沙万里响起的口哨声,也在这个年代开始出现在Sergio Leone的西部片当中。和他一起留名史册的还有另一位大师John Barry,1962年有一部间谍电影找他修改主题曲,结果这个配合拔枪动作的主旋律,随着James Bond走进全球观众的脑海,虽然首部电影的配乐署名权让给最早被聘用的Monty Norman,但John Barry反而包办了后来11部007电影的配乐。

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大胆采用庄严大气的古典乐,从开场《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三个渐起音符配合三段重奏,就已经展现了开天辟地的气势。

 

交响乐结合电子乐

那些成长于70年代的孩子应该和我一样,不会忘记大白鲨和星球大战的旋律,著名配乐师John Williams通过《Jaws》和《Star Wars》这两部商业大片,让电影配乐回归大型交响乐团的编制。80年代最早尝试以模拟电子乐器完成电影配乐的是希腊人Vangelis,他的成名作是1981年的《Chariots of Fire》和1982年的《Blade Runner》,他们两人先后影响了荷里活下一代的配乐师。德国人Hans Zimmer后来结合交响乐与电子乐,打造出气势磅礴的配乐,近年成为名导Christopher Nolan御用班底,为《The Dark Knight》、《Inception》、《Interstellar》、《Dunkirk》作出贡献,最新作品是刚刚面市的史诗科幻片《Dune》,风格依旧,只是声量一部比一部来得大。

电影歌曲重获新生

目前的电影配乐大致上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突出的主题式配乐,例如007和Mission Impossible系列,听见旋律响起就会联想到主角的形象。另一种是融入电影之中,为推动情节而创作,会随着剧情不断变化,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就是最佳例子,没有特地为角色打造的主旋律,但配乐却是无处不在,看完之后又不会留下印象。不过我个人对一些电影歌曲比较有印象,Quentin Tarantino和王家卫都喜欢用现成歌曲当配乐,而且都用得出神入化恰到好处,往往因为他们的电影而爱上这些歌曲。《Pulp Fiction》的扭腰舞曲《You Never Can Tell》、《Kill Bill》的新娘浴血曲《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重庆森林》的插曲《California Dreaming》、《花样年华》的Nat King Cole金曲,都因为电影而重获新生。说到「有型有款」的动作电影,《The Matrix》和《V for Vendetta》固然是典范,但其原声带始终不及影像夺目,少了一丝灵魂。归根究底,我觉得是因为少了一个主理人,里头的配乐或选曲都来自不同的背景,更像一张杂锦碟,单独聆听无法呈现电影的完整概念,必须配上影像才行。在这一方面,我就比较欣赏以下两部电影的做法:2010年的《Tron: Legacy》以及2011年的《Hanna》,因为他们都找对了风格与电影本身契合的音乐人创作所有的配乐。

法国电子班霸Daft Punk的音乐风格与电影《Tron: Legacy》本身无比契合,两人还亲自在片中客串打碟,直接采用自己的造型入戏,与电影的美术设计无缝衔接。

 

入型入格的影音结合

《Tron: Legacy》本身延续80年代的科幻经典,讲述电子游戏的未来世界观,负责电影原声带的正是法国电子班霸Daft Punk。这支双人组合驾驭电子舞曲的功力一早享誉全球,但《Tron: Legacy》却是他们首次接下的电影配乐工作,这两位仁兄简直活在电影里,把那些炫目的荧光灯当成自己的舞台,每一幕打斗与追逐,必定有天马行空的音乐响起,看到最后我甚至觉得这是Daft Punk本身的MV延伸版,更何况两人还亲自在片中客串打碟,直接采用自己的造型入戏,与电影的美术设计无缝衔接,「型」到出汁。《Hanna》一片的焦点除了落在女主角Saoirse Ronan的少女杀手身上外,最大的看点还有我最喜欢的电音二人组The Chemical Brothers主理的配乐。他们这回真的完全为电影服务,收起平日大开大合的强劲节奏,玩起推动观影情绪的细腻演奏,因为与电影情节的高度吻合,原声带内20段音乐完全可以顺序帮我重现电影画面。那些起伏很大的音量往往在捉紧你的神经后突然放松,十分符合女主角从小被秘密训练成杀人机器的背景,那种未成年的纯真与致命的身手,在音乐里得到最淋漓的发挥,达到步步惊心的效果。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