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公司求存之道

独立电影公司求存之道

27.10.2022文 | 观火编辑

独立电影公司有别于荷里活的主流片厂,专门制作成本较低,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夹缝中生存。有的凭着独特眼光杀出血路,有的陷入财困被收编,有的经营有道晋升荷里活巨头,每一家都走上不同的道路。

 

曾经独立的巨头

荷里活黄金时代的八大巨头派拉蒙、米高梅、福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艺在早期都是独立电影公司,他们当时因为受不了大型片厂在专利版权和电影发行的垄断,迫不得已之下才把电影基地从东岸的纽约搬迁到西岸的加州荷里活,另起炉灶的他们反而在日后演变成大型电影公司,在制作、发行和放映上形成新一轮的垄断。随着时代变更,业务衰退的雷电华率先退出电影圈,联艺被米高梅吞并,而后者近年也被亚马逊收购;哥伦比亚被日本Sony收购,福斯则被后来居上的迪士尼收购,最终演变成迪士尼、华纳、环球、Sony、派拉蒙的荷里活五大,每年出品的电影占据了北美区八成以上的票房,剩下有限的空间给其他独立电影公司生存。

恐怖片造就独立电影公司的崛起,Miramax和New Line都是靠恐怖片起家。

从独立厂牌晋升主流

在数以百计的独立厂牌中,规模最大的狮门Lionsgate已经跻身主流,票房收入足以和五大巨头并肩,甚至一度超越垫底的派拉蒙。这家扎根加拿大的公司1997年由银行家Frank Giustra在温哥华成立,前身是专门发行英语和法语片的独立电影公司Cinepix,成立早期投资具有争议性特殊题材的电影如《American Psycho》,后来凭着低成本恐怖片《Saw》尝到甜头,接着成功开发《The Hunger Games》系列而打开青少年冒险影片的风潮,2012年收购另一家独立厂牌Summit Entertainment后,把票房大卖的《The Twilight Saga》系列据为己有,成功跻身主流,年度收入直逼当时的荷里活六大,成为最成功的独立厂牌。

因财困被收购

不过一般的独立电影公司都要面对资金不足的问腿,1967年成立的New Line从独立发行商慢慢演变成独立制片,70年代因为发行不少外语艺术片而享誉美国学府,80年代以《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恐怖系列打响名堂。该公司最大成就是制作了《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一举获得2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以及17座奥斯卡小金人。过后却因为投资亏损而面临财政压力,最后被并入华纳兄弟旗下,并在母公司的支持下出品了《The Hobbit》、《The Conjuring》和《It》等卖座系列。同时面对财困的还有起点极高的Annapurna,这家独立厂牌由软件开发商Oracle总裁之女创办,2011年成立不久就投资了《Zero Dark Thirty》和《The Master》等得奖电影,风头一时无两,可惜过度的开支和票房回酬不成正比,在面临破产时只好与米高梅合作。曾经发行过奥斯卡最佳影片《Spotlight》的Open Road近年也因为票房欠佳而减产,以《Bad Moms》获得破亿票房的STX Entertainment虽然一度靠中国资金支撑,但最终还是被美国亿万富豪收购后开始淡出电影制作。

独立名牌风光不再

1979年由Weinstein兄弟创办的Miramax则是另一家著名独立电影公司,他们在90年代凭着发行《The Pulp Fiction》和《The Crying Game》等经典而享誉独立电影界,但很快就因为负债累累,结果在1993年被迪士尼收购。Miramax虽然被主流公司收编,但依然维持独立制作的路线,先后网罗了才华洋溢的Quentin Tarantino和Steven Soderberg。该公司也凭着出色的营销手段,成功在奥斯卡颁奖礼呼风唤雨,15次获得最佳电影提名,并且凭《Shakespeare in Love》,《The English Patient》和《Chicago》三次抡元。不过创办人Weinstein兄弟在2005年离开公司,其他高层也纷纷离巢,Harvey Weinstein后来更因为性侵事件入狱。2010年Miramax被迪士尼脱售之后股权多次易手,最终辗转并入Paramount旗下,曾经辉煌一时的独立名牌从此风光不再。

后起之秀眼光过人

近年能够杀出一条血路的独立电影公司首推A24,他们选片眼光独到,而且擅长市场营销,往往能够出奇制胜。这家总部设在纽约,远离荷里活核心的公司创办至今只有十年光景,但已经崛起成为美国影坛一股新兴实力,他们懂得发掘电影的艺术与商业价值,即使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也能够引起影迷关注,并且把95%的宣发资源投入网络平台。通过他们发行的《Ex-Machina》和《Room》都在奥斯卡有所斩获,那种逐步扩映累积口碑的发行手法居功不小。他们在2016年首部投资拍摄的黑人同性恋电影《Moonlight》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随后的《Lady Bird》和《Hereditary》都证明该公司投资的眼光,今年又凭着一部奇幻风格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刷新自家最高票房记录。A24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就与Apple+达成合作协议,为这家流媒体提供最新影片,所以能够安然渡过难关。

A24首部投资拍摄的《Moonlight》就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证明他们选择题材的眼光。

外语艺术片专业户

近年迅速崛起的Neon成为A24最大的对手,这家2017年才成立的公司所发行的影片连续三年夺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依序是《寄生上流》、《Titane》和《Triangles of Sadness》。除了得奖电影,Neon也把目光放在纪录片的发行,并且从中取得不俗的票房,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今年凭着丹麦纪录片《Flee》、挪威电影《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和讲述戴安娜王妃的《Spencer》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由他们发行的外语片向来都针对小众市场,在北美区取得不俗口碑,包括Apitchatpong最新电影《Memoria》、David Cronennberg久违的新作《Crimes of the Future》、David Bowie的纪录片《Moonage Daydream》都是经过Neon引进北美影院,可以说是外语艺术片的专业户。

最近三年的康城金棕榈最佳影片都是由Neon负责发行,包括引起争议的《Titane》。

恐怖片回酬惊人

以票房而论,Blumhouse绝对是当今最赚钱的独立电影公司,从《Paranormal Activity》开始,到《Insidious》、《The Purge》、《Split》、《Get Out》、《Happy Death Day》、《The Invisible Man》、《The Black Phone》和重启的《Halloween》三部曲,成本低至数百万,却可以取得数千万甚至破亿的票房,回酬率让人侧目。Blumhouse是Jason Blum一手打造的恐怖片工厂,擅长以低成本配搭别出心裁的惊吓概念,制造观众前所未有的体验,让它成为收入名列前茅的独立厂牌。路线相似的IFC也是主打各种恐怖片类型,从中发掘不少独立导演,在疫情期间保持产量,在各大巨头弃守市场的当儿趁虚而入,制造了不少票房奇迹。这些都是独立电影公司在主流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恐怖片工厂Blumhouse以惊吓概念配搭低成本取胜,投资回酬率在独立电影公司中名列前茅。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