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当制片人行不行?

演员当制片人行不行?

12.08.2021文 | 陈伟光

电影演员当初跑去开制作公司当制片人,其实都是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经过百年演变,渐渐从电影大亨眼中的笑话,成为当今影坛另一出路。当了老板的演员除了为自己出一口气,更多时候是为环境所逼,成功的背后是辛酸。

百年前首开先例

1919年2月5日,一家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公司在美国诞生了,四位叱咤一时的默片名人联手创办United Artists(联艺),每一位在当时都是独当一面,有最高片酬的喜剧之王Charlie Chaplin、最红的美国甜心Mary Pickford、银幕英雄Douglas Fairbanks、以及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的大导演D. W. Griffith。在影坛呼风唤雨的他们,是因为不满现状而联手对抗财雄势大的电影公司,以维持本身的利益和演艺生涯。当时的荷里活饱受大型制片厂的垄断,不但控制演员的合约,还强逼发行商和院线买下指定的电影播放。大明星受不了这些约束,争取合理的薪酬和工作时间;有抱负的导演受不了片厂干涉创作,想赚钱的发行商和院线经营者也受不了剥削,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直至联艺的出现,让所有人看到曙光。

电影业的维权行动

联艺的诞生,可以说是一次维权行动,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站在大型制片厂的对立面,让演员有拍片的自由,导演有创作自主权,发行商和影院有选片的自由。在当时的片厂制度下,明星必须按照合约在一年内完成固定数目的影片,往往出现时间分配不足的状况。而作为电影创造者的导演,是没有最终剪辑权的,一切由出资的电影公司做决定。为了确保本身的出品能够上映,各大制片厂甚至以捆绑式的条件要求发行商买下一揽子的影片,包括他们没有兴趣播放的冷门电影。联艺强调重质不重量,提高演员的分红,原本只打算发行三位明星股东演出的电影,但后来导演D. W. Griffith退出,公司产量不足之下,便开始与其他独立制片人合作,帮他们发行电影,首开业界先河。与大型片厂不一样的是,联艺决定把电影的最终剪辑权交给这些制片人,因此吸引了当时最有才华的电影人合作。在发行方针上,联艺让经营影院的放映商只订购他们希望放映的作品,不强逼他们订购不感兴趣的影片,保障放映商的权利和观众的娱乐选择。

跻身荷里活八大

联艺这种反体制的作风,被荷里活的电影大亨当成笑话来看,还指他们是一群疯子在掌管疯人院。结果市场反应证明,本身没有片厂和影院的联艺,靠着投资和发行,最终竟然跻身1930黄金时代的荷里活八大公司,与Paramount、Warner、20th Century Fox、MGM、RKO、Universal及Columbia平起平坐,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给后世演员一个非常可贵的启示。荷里活默片巨星如一代笑匠Buster Keaton、银幕情人Rudolph Valentino、性格女星Gloria Swanson都曾经是联艺的合作对象,传奇制片人如Samuel Goldwyn,和Howard Hughes则为联艺制作了不少高质量的独立影片,形成后来独立电影的发展模式。联艺早期一直没有上市,全部决策由Charlie Chaplin和Mary Pickford制定,作风像艺术家多过商人,直到1967年才被泛美收购,经过多番易主后成为MGM的子公司,这家百年老字号如今专注电影发行业务。联艺手头上握有经典默片《The Gold Rush》、《Modern Times》、奥斯卡最佳电影《Gone with the Wind》、Pink Panther和007系列等版权,片库十分可观。

老当益壮的先行者

在联艺被收购的1967年,当时最有名的西部片明星Clint Eastwood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Malpaso Productions,那个时候很少演员会选择当制片人,宁愿请经纪人公司代劳。Clint Eastwood是少数追求创作自由的演员,后来还当上导演,公司成立后出品了他本身主演的铁汉刑警《Dirty Harry》系列,以及多部由他执导的奥斯卡得奖电影,包括《Unforgiven》和《Million Dollar Baby》,以及最高票房的《American Sniper》。Malpaso Productions至今发行超过40部电影,已经91岁的Clint Eastwood依然持续执导,前年还凭《Richard Jewel》提名奥斯卡,年底还有一部《Cry Macho》等着上映,绝对是老当益壮。

天价片酬催生制片公司

荷里活在90年代进入天价片酬的环境,一线明星往往拿到动辄两千万以上的片酬,而且还有全球分红的协议。为了处理这些账目,不少明星开设制作公司来避税,当中有一些是认真投入制作,从中获得更可观的收入。以Tom Cruise为例,他在1996年与派拉蒙达成协议当制片人兼主角,从《Mission: Impossible》获得7千万的分红,从此开启这个系列的吸金潜能,至今已经拍到第七部,全球总票房高达35亿美元,成了他本人的代表作,每一部都亲力亲为有目共睹。他在1993年和选角经纪人Paula Wagner成立Cruise / Wagner Productions,主要是让他能够参与本身主演的电影,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分红。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后来还入股联艺成了大股东,但却在2008年解散,联艺后来又重新回归MGM。

Tom Cruise不但主演《Mission: Impossible》系列,还当起制作人,每一部都亲力亲为,成了他的影坛代表作。

 

当明星变成制片人

90年代主演兼制片的明星还有当时得令的Kevin Costner,他在巅峰时期成立Tig Productions,创业作《Dances with Wolves》提名12项奥斯卡获得7项,包括属于他本身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接着是票房大卖的《The Bodyguard》,可惜后来主演《Waterworld》失利后就风光不再。曾经高居片酬榜首的Will Smith也在1998年成立本身的制作公司Overbrook Entertainment,负责他的电影、音乐与电视剧制作,至今出品过25部电影,大部份都由他本身主演,最新一部《Bad Boys for Life》成了去年疫情爆发前最卖座电影。当红明星在巅峰时期成立制片公司的例子还有Nicolas Cage,尽管他本人后来因为生活奢华而欠债累累,但他在2000年开设Saturn Films后一直都有出品面市,很多都是直接出影碟或卖给电视台,只有少部份在影院上映。Leonardo DiCaprio也拥有本身的制作公司Appian Way Productions,於2004年成立,让他在自己主演的电影当制片人,出品过《The Aviator》、《Shutter Island》、《The Wolf of Wall Street》这些为他量身打造的作品,最后凭《The Revenant》一片夺得奥斯卡影帝,总算圆了梦想。影坛好拍档Matt Damon和Ben Affleck也在2012年成立Pearl Street Films,以出品他俩参与的电影为主,其中《Manchester by the Sea》让Ben Affleck的弟弟Casey Affleck当上奥斯卡影帝。

Leonardo DiCaprio通过自己公司出品的《The Revenant》当上奥斯卡影帝,终于圆了梦想。

 

独立精神与精打细算

近年来制片最成功的明星首推Brad Pitt,他的Plan B Entertainment在2001年成立,可说是奥斯卡奖的常客,2006年的《The Departed》、2013年的《12 Years a Slave》和2016年的《Moonlight》都夺得最佳电影殊荣。他们擅长拍摄性别和种族等边缘课题,以及类似《Minari》这类冷门题材,尽显独立制作的自由和冒险精神,和当年的联艺一脉相承。最近出现的流媒体收购热潮中,有一个名字不断被提起,她就是奥斯卡影后Reese Witherspoon。这位女星一直想制作更多适合女性角色发挥的电影,早在2000年就成立Type A Films,出品了她的成名作《Legally Blonde》,接着在2012年创办新公司Pacific Standard,继续开发女性题材,拍出让她夺得影后的《Wild》,以及原本由她主演的《Gone Girl》,这两部电影都让公司取得盈利,继而在2016年成立姐妹公司Hello Sunshine,主打电视片集,结果在最近以五亿美元被媒体集团Blackstone Group收购,成了大赢家,证明她不止演技了得,做生意同样精明。

荷里活明星都成立本身的制作公司参与自己主演的电影,以争取更多主导权和分红。(左起)Brad Pitt、Reese Witherspoon和Matt Damon的成就有目共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