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电影杂志的启蒙

港台电影杂志的启蒙

12.11.2020文 | 陈伟光

(左图)第二代的《影响》创刊号於1989年11月出版,每一期的电影专题都让人期待。(右图)《电影双周刊》从1979年出版至2007年,可谓见证了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过程。

 

当影像化为文字,曾几何时启蒙了一代人的观影思维,多少新浪潮从中诞生,改变了电影的面貌。这些澎湃的思潮都来自有心人的文笔耕耘,汇集在当年香港《电影双周刊》和台湾《影响》这两本掷地有声的电影杂志内。

杂志见证港片起落

我喜欢阅读和看电影,电影杂志正好满足我这两方面的嗜好,为我带来最大启蒙作用的,首推以上这两本刊物,我先於80年代接触《电影双周刊》,过后在90年代认识《影响》,两者都是中文电影杂志的权威。香港出版的《电影双周刊》创刊於1979年1月11日,前身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教母级导演唐书璇1975年创办的双周刊《大特写》,这份刊物一共出版了66期,后来由《电影双周刊》延续使命,成了新浪潮电影的主要阵地。这本杂志可谓见证了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过程,从90年代初期13万册的销量,随着港产片的衰落,一路跌至数千册的亏本营运,最后唯有在2007年宣佈停刊,最后一期(724期)刚好也是在1月11日出版,前后整整28年。《电影双周刊》对香港影坛最大的贡献,除了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字记录外,就数创办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当时的编辑每年都会选出年度优秀电影名单,到了1982年决定来一个突破,举办颁奖礼表扬五个奖项的得奖人,於是在3月9日香港艺术中心的寿臣剧院举办了第一届颁奖礼,现场颁发了最佳电影、导演、编剧及男女主角,从此成了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会。

第一代的《影响》电影杂志充满使命感,是70年代评论界的舵手。

 

从评论权威到精美剧照簿

《电影双周刊》创刊之初大力推介新浪潮电影给观众,同时也以评论见称,非常有立场有态度,好片就算不打广告也会推荐,烂片就算打广告也不会给面子。为杂志撰写影评的李焯桃、舒琪、罗卡和黃爱玲都是一时之选,文章份量十足,本地不少报章都会转载,可谓影响深远。80年代的《电影双周刊》不会跟其他娱乐杂志抢明星,反而以幕后专访为主,让读者认识真正的电影制作,同时还介绍中西电影经典,配合各类专题加强电影认知,俨然是一本电影参考书。但自90年代转为全书七彩印刷后,评论的份量减少,更像一本精美的电影剧照簿。97年过后,香港电影市道跌入谷底,杂志销量锐减之下,最终被逼接受三级影碟的广告,不堪入目的影碟封面和片名,让杂志的定位变得十分尴尬,叫读者好不痛心。千禧年过后杂志的营运更加每况愈下,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向都无法重现当年的风骨,2002年还一度在大马推出本地版,可是几期过后就不了了之,最后在2007年写下休止符,正式走入历史。

1977年《影响》一篇「十大最佳烂片」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们把当年的政宣片《笕桥英烈传》列在第三名。

 

充满使命感的第一代杂志

台湾出版的《影响》电影杂志前后共有两代,第一代创刊於1971年12月,由一群政大学生段锺沂、卓伯棠、朱道凯、连同新闻系的教师王晓祥和导演唐书璇一起创办,后来还加入台大的但汉章、李道明等健将。时正值台湾退出联合国,面临各国雪崩式的断交,这批大学师生以「自由中国」自居,对抗对岸中共的意识形态,所以杂志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从文化角度而言,第一代的《影响》精神源自1965年创刊的《剧场》杂志,他们大量引进西方思潮,通过文章介绍西方电影理论和美学,与全球文化趋势接轨。这种带有使命感的编辑方针,形成了严峻的评论观点,从画面调度到叙事手法,以致音乐美术都进行全面针砭,被誉为电影评论的舵手;对於华语片的陋习更加一针见血,甚至在1977年因为一篇《十大最佳烂片》而得罪当局,因为他们把中影当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政宣片《笕桥英烈传》放在名单第三位。由于《影响》属于同人刊物,对文章的要求严谨,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编辑本身执笔,曾经出现过的作者如李幼新、黄建业、张毅、刘森尧等后来都成了知名影评人和导演。到了1979年基于大部份编辑已经在影视圈找到正职,或投入其他活动,影响一代人的《影响》本身也完成历史任务,结束第一代的出版。

笔者收藏多年的杂志,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提供了无数电影养份。

 

吸取电影养份的泉源

十年之后的1989年,第二代《影响》诞生,但已经与第一代没有关系,发起人本身是一个热爱日本电影与动画的影痴吴文中,他开了一家MTV,专门为顾客提供影碟点播,生意做大后决定办杂志,用本身「太阳系视听中心」的名义出版,所以第二代的《影响》多了不少影碟资讯。当时的媒体在解严后百花齐放,回应着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影响》先后在林靖凯和陈国富的主编下,找到了一条艺术与娱乐兼顾的路线。杂志一方面提供大量院线与影碟资讯,同时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认识各种电影类型和名导经典,并且保留评论的独立性,坚持有话直说的态度。和《电影双周刊》不一样,《影响》并没有在大马市面发售,我都是透过友人从台湾带回来,因为货源不稳定,我大约看到第56期就中断了,后来才得悉第二代《影响》一直出版到1998年12月才停刊,总共出了91期。我喜欢这本杂志所策划的专题,第18期配合电影诞生百年介绍它的前世今生,第21期的色情电影大观包罗万有,第32期关于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的幕后制作,第49期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介绍等等,让我受用至今。此外还有每期的重点电影人介绍,让我深入认识了Derek Jarman、Peter Greenaway、蔡明亮、森田芳光这些在当时对我而言十分冷门的名字,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扩大了我的观影视野。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