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片当前的困境

港产片当前的困境

19.05.2022文 | 陈伟光

港产片还没有死,只是问题一大堆,从每年产量锐减到票房比例下降,从演员断层到市场萎缩,从资金来源到业界模式的变化,都是累积超过二十年的因果,唯有突破这些困境才能看到前景。

缩小规模提高质量

曾几何时,港产片年产两百多部,如今一年不到五十部(2019年49部,2020年34部),不过即使产量逐年减少,也不代表港产片已死,只能说规模缩小,把资源集中在中小型制作身上。这些作品虽然成本低,但质量更加有保证,而且比较贴近香港道地民生,更有共鸣,评价也更高,比起照顾中国市场的合拍片,更能保持港产片的精神。《一念无明》、《沦落人》、《狂舞派》、《妈妈的神奇小子》都在近年取得观众认同,得奖之余票房也不俗,当合拍片主打庞大的中国市场,具有港产味的独立制作则获得额外的发展空间,延续港产片的命脉。

保持影响和吸引力

香港市场实际上不算小,疫情爆发前的年度总票房达到20亿港币,证明观影人口依然蓬勃,只是港产片的票房比例变小而已,香港观众更倾向娱乐性丰富的荷里活大片,如何争取认同才是当前之急。去年一部讲述香港歌后的传记片《梅艳芳》票房突破6千万,证明只要引起共鸣,港产片还是有其吸引力。在中国市场,港产片凭着以往的影响力,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警匪动作片,一直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目前高居票房三甲的《怒火 ·重案》、《拆弹专家2》和《扫毒2:天地对决》都在13亿以上的水平,虽然不如数十亿票房的主旋律大片,但始终是观众爱看的类型。

港产警匪片一直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陈木胜遗作《怒火 ·重案》去年卖了13亿,创下港产片在中国的最高票房。

合拍片削减港味

自从合拍片在2003年出现后,港产片的投资组合开始倾向中国资金,不少香港电影人北上发展,改变了港产片的面貌。随着中国市场井喷式崛起,合拍片的模式渐渐从香港主导变成中国主导,题材以中国观众口味为主,就连去年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的也是一部刻画中国高考压力的《少年的你》。为了保住港产片色彩,香港政府推出不少资助本地电影拍摄的计划,比如《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就诞生了《一念无明》和《沦落人》,杜琪峰主导的《鲜浪潮短片比赛》也成为新晋导演的摇篮,带出了欧文杰、李骏硕、李卓斌这一批致力发掘本土题材的电影人。

独立与商业互补

香港电影工业本身也随着时代演变,在原有的班底大量北上发展后,开始吸纳来自独立制作和短片领域的人材,如今商业与独立的界限已经不像以往那般壁垒分明,很多电影公司也参与独立制作,政府资助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中小型制作成为近年的本地主流,其中出现不少小刀锯大树的成功例子,例如2020年周冠威的《幻爱》和2021年赵善恒的《一秒拳王》都成功突破1500万票房,跻身票房榜前十名。这些中小型制作一般上主打香港本地市场,题材对香港人更贴身,今年获得多项金像奖提名的《浊水漂流》和《妈妈的神奇小子》便是典型例子,属于拍给香港人看的港产片。

大制作陆续有来

虽然港产片需要依赖中国市场,但同时也可以保留自身的特色,新一代的编导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在这一方面贡献良多,不比前辈逊色。港产片更需要的是电影公司的支持,目前仍然投资拍摄港产片的计有天下一、高先、英皇、太阳娱乐、寰亚、美亚、mm2等。古天乐的天下一绝对是港产片的中流砥柱,产量一直居前,为香港电影人提供工作机会,手头上有耗资4.5亿的科幻片《明日战记》和2.5亿的《寻秦记》。英皇去年宣布投资3.5亿拍摄庄文强执导的《金手指》,以八十年代的金融案件让刘德华和梁朝伟合体。

古天乐的天下一是港产片的中流砥柱,产量居前,为香港电影人提供工作机会。

除此以外,还有两部已经杀青多年的大制作尚未亮相,分别是美亚耗资2亿制作,梁朝伟与郭富城主演的四大探长电影《风再起时》,由《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执导,2018年杀青后一直等待上映时机。另一部让人望穿秋水的是麦浚龙继《僵尸》之后,动员大半个香港电影圈拍摄,集合金城武、刘青云、古天乐、梁家辉演出的反毒电影《风林火山》,2018年杀青至今没有下文,据悉制作费已经追加至4亿。这几部电影一旦面世,势必在市场掀起话题,让港产片再次受到注目。

《僵尸》导演麦浚龙动员大半个香港电影圈拍摄的《风林火山》杀青四年没有下文,成为影迷望穿秋水之作。

发行受阻市场受限

发行渠道是另一个决定港产片前景的因素,香港院线过去两年经历疫情冲击,多次关闭与重开,龙头之一的UA全线结束营业,虽然旗下影院已被其他院线接手,但已经突出市场的局限。加上政治氛围转变,触及敏感题材的影片如《时代革命》和《理大围城》都无法上映,审核标准收紧,创作自由受到限制,这才是港产片真正的危机。全盛时期的港产片发行遍布全球,渗透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从上述地区的电影中看到昔日港产片的影子。一旦发行受阻,港产片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式微,市场也会随之萎缩,届时恐怕要通过网络和流媒体打救。

演员面临严重断层

最后来到港产片的基本问题:演员严重断层。事实摆在眼前,如今有票房号召力的几乎都是成名多时的上一代演员,周润发和成龙都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是主角人选;这些年来,来来去去都是刘德华、甄子丹、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梁家辉、梁朝伟、任达华、吴镇宇这些大叔组合,银幕上的男演员已经没有新鲜感,曾经被视为新生代接班人的吴彦祖、谢霆锋、余文乐、陈冠希都已年过四十,有些已经减产,转型、甚至退隐。如今四十岁以下叫得出名字的根本没有几人,曾经拿过金像奖新人奖的李治廷、蔡瀚亿、白只、胡子彤都还未成气候,一直演出不断的陈家乐始终欠缺大将之风,从剧场跨界的刘俊谦和凌文龙还有待观察。

香港演员面对严重断层危机,银幕上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面孔。

缺乏机会的女主角

女演员同样青黄不接,张柏芝之后再也没有独当一面的新人,蔡卓妍和邓丽欣虽然都是女主角人选,但还突破不了本身的歌手形象;薛凯琪高开低走,后期表现越来越走样,被周秀娜后来居上、但暂时还不能成为票房担当。反而在新一代身上看到不少具有潜质的后起之秀,余香凝、王菀之、蘇麗珊、湯怡、顏卓靈、谭善言、陈汉娜,还有来自大马的廖子妤以及中国的春夏、她们各有各的特色和演技,戏路更为宽广,只要时机到来,随时可以突围而出。只是近年港产片都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女主角多数留给中国演员,造成本土女星少了很多机会。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