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岛大型旧戏院的今昔

槟岛大型旧戏院的今昔

11.06.2020文 | 陈伟光

「大华」是槟城最早的戏院,建于1926年,曾经被废置20年,2016年被翻新成多用途礼堂,建筑物外观获得保留。

 

以前的旧式戏院都是大型的独立建筑,通常坐落在人潮聚集的黄金地段,外表充满Art-Deco风格,气派非凡。作为一名出生於1970年代的岛民,我的记忆里还保留着当时在槟岛上共存的20家戏院印象,今昔对照下竟是一去不复返的娱乐风华。

老戏院聚集在市中心

我儿时住在坡底(乔治市中心)一带的牛干冬(Chulia Street),步行可以抵达的戏院就有槟榔律的奥迪安(Odeon)、国泰(Cathay)、邱善佑路的大华(Majestic)、车水路的丽士(Rex)、港仔墘的首都(Capitol)、百乐门(Paramount)、乐宫(Royal)、大世界游乐场旁边的东方(Eastern)和里面的中央(Central)、新街的中山(Sun)、莲花河的京华(Movieland)、二条路的新都(Wembley)、三星巷的嘉宾(Gala)、汕头巷大世界游乐场的丽都(Lido)和环球(Globe)等等15间,看电影非常方便。还有需要搭车才到达的柑仔园路星光(Star)和联邦(Federal),阿依淡的中南(Chong Nam)和国宾(Ambassador),以及大路后的美都(Metro)。实际上还有两间我从来没有见过,位于市郊峇六拜的友联和金华,分别在60和70年代结业,浮罗山背据说也有两间,都是我无缘一睹的。

80年代初期为了让路Komtar发展计划,百乐门、乐宫、东方和中央被铲平,京华、丽都和环球也撑不到80年代,首都勉强撑到90年代最终也逃不过被夷为平地的命运,如今成了临时停车场,新都戏院撑到2011年也被逼让路给酒店。尚存的11间戏院建筑,都已经被改造成其他用途,奥迪安变身夜店、国泰成了Mydin商店、丽士变成家具城、嘉宾成为酒店、美都和中南成了教会活动中心、星光变身DSOP办公室用具供应商、联邦化身酒楼、中山成了健身中心、国宾成了饮食中心,大华在翻新后成为多用途礼堂,没有一间保留原本的用途。

「京华」戏院位于槟城莲花河,与毗邻已经停刊的「星槟日报」报社一起消失,只留下City Bayview Hotel(当时叫Merlin)。

60和70年代最风光

60和70年代是老戏院最风光的时期,那时候的港台电影发展蓬勃,明星辈出,邵氏与电懋这两大电影公司分别在槟岛建立院线放映自家电影,邵氏院线包括大世界的中央和东方、新世界的丽都与环球、首都、联邦、丽士等十多家,电懋则通过国际院线拥有国泰、奥迪安和百乐门。那时候的戏院都在赚钱,无论是60年代的黄梅调电影和歌舞片,还是70年代的功夫片和三厅式爱情片,都能吸引全民捧场,门庭若市的场面屡见不鲜,黄牛票也大行其道。当时在槟岛看电影,要看西片就去国泰、首都或丽士,看港产片可以到奥迪安、中山和联邦,华语片多数在大华、星光、新都和京华上映,百乐门和乐宫则是印度片的大本营,其他戏院多数放二轮电影,各有各的客源。

我记得小学时代在特定假期可以从校方拿到免费戏票到中山看戏,以前的旧式大型戏院座位动辄五六百甚至过千个,每天四五个场次都只播放一套电影,座位还有分等级,楼上特别位两元,楼下分成一号位一块四、二号位一块、三号位65分三种,越靠近银幕越便宜,那是80年代初期的票价,当时的戏票还是由人手划位的。在戏院外,你可以看见小贩在售卖各类小食,最常见的有肉干面包、Rojak、咸水花生、煨鱿鱼、炒栗子和蒸粟米,选择比现在多样化,但也造成戏院内充斥各种味道。旧式戏院还有两种如今不复见的特色,一是人工手绘的大型电影海报看板,二是戏院大堂内置放在玻璃橱内展示的电影剧照。

「东方」戏院珍贵的历史照片,它就在大世界娱乐场旁门,专门放映邵氏的二轮影片,因为Komtar发展计划而让路。

由槟城富商庄来福在槟榔律建立的戏院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早期是Queen’s Theatre,后来改名国泰Cathay,如今成了Mydin商店。

 

每间戏院都是一部历史

槟城开埠比较早,又是英国在大马的第一个殖民地,岛上的戏院都有丰厚的历史。大华戏院建于1926年,是全槟最早的一间戏院,因为是富商邱善佑所建立,所以最初命名善佑戏院,后来易名大华,90年代转换业主后改称新大华。它曾经是全槟首家播放有声电影的戏院,60和70年代风光一时,无奈不敌时代变迁,最终在1997年结业,之后一直被弃置,所幸乔治市在2008年成功申请入遗,它才被收购,经过两年修复后,在2016年翻新成多用途礼堂,外观和门前「善佑戏院」四个大字获得保留,在其他被改头换面的戏院建筑中算是一个异数。

除了邱善佑,早期在槟城建戏院的富商还有庄清建和庄来福,前者曾经邀请孙中山来槟城演讲,他所建的戏院后来改名中山。后者在槟榔律所建的戏院最初称作Queen’s,后来才改称国泰。在槟榔律的另一端,也有一间叫做Lyric的早期戏院,后来改名为King’s,那就是奥迪安的前身。至于全槟第一家具有冷气设备的戏院,属于1939年在Kinta Lane与Burma Road交界处建立的丽士戏院,它在70年代放映荷里活灾难片《Earthquake》时,首次采用立体声响,也是槟岛戏院的第一次。新都则是第一家播放3D立体电影的戏院,当时放映的是台湾武侠片《千刀万里追》,观众人场需要配戴特制眼镜。一间有历史记忆的老戏院,是绝对值得保留的古迹,因为它们承载了槟城人的生活印记。

80年代兴起的录影带热潮,90年代泛滥的盗版光碟,21世纪的网络下载都是旧式戏院被逐步淘汰的关键。随着1997年在槟城BJ Complex出现了首家连锁多厅式影院Mega Pavilion之后,院线经营者开始转型,把影院开设在人潮流动的购物商场内,每天提供多部影片观赏,旧式大型戏院与其观影氛围很快就走进历史,不再出现在新一代观众的脑海里。目前槟岛6家多厅式影院分别由GSC(设在Gurney Plaza和Queensbay Mall)、TGV(设在1st Avenue和Gurney Paragon)、mmCineplexes(设在Prangin Mall和BJ Complex)这三家连锁院线经营,合共51个放映厅,继续为观众提供声色之娱,打造另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