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刚诞生的初期,演员都是匿名的,因为电影公司不希望看到演员成名后抬高身价,但最终还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市场的自由运作,电影的商业化结果,让明星制度诞生并且历久不衰,成为电影产业其中一个核心。
从匿名到成名
美国史上第一个公开姓名的演员是Florence Lawrence,那是一次精心布局的炒作,也是改变游戏规则的转捩点。1910年,当荷里活还是一个穷乡僻壤,电影工业重镇在纽约的时代,观众还需要四处打听电影演员的名字。一名市场触觉敏锐的制作人Carl Laemmle看准时机,故意造谣说他刚刚签约的新片女主角在纽约车祸身亡,引起众人议论纷纷后,他特地在杂志上登广告辟谣,并顺便公布这位女星的名字,还表明她会在St. Louis的火车站现身,结果引来好奇的人们蜂拥而至,混乱的场面还因此上了报章,史上第一个女明星就此诞生。Florence Lawrence的身价很快就水涨船高,所主演的影片大卖,其他电影公司纷纷仿效,原本已经受欢迎的演员公开自己的名字,成为挖角的对象,匿名制度正式瓦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素有「美国甜心」之称的Mary Pickford,当时她从Biograph跳槽至Universal,两年后重回老东家时,周薪从20美元上升至1000美元,到了1916年,她每部电影的片酬已经是1万美元,外加百分之五十的红利。那个年代,与她享有如此顶薪的只有喜剧之王Charlie Chaplin,他在1917年与First National一口气签约8部电影,一共拿了107万5千美元,是史上第一个百万片酬的演员,电影公司再也按不住明星的身价了。
早期的中国明星
明星是电影商业化的产物,明星制度以演员的名气为中心,用心良苦地维持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电影的行销工具。在中国,1920年代中期是电影的起步期,演员培训系统和明星制度也是在那个时候萌芽,演员开始成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女演员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章的八卦新闻里。当时最早出现的明星是张织云,她是第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电影皇后”, 1924年应征「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演员培训班,并开始担任女主角,之后才跳槽至民新公司,主演《玉洁冰清》走红。可惜她后来沉迷社交场合,被茶叶大王唐季珊利用,遭对方抛弃后重投影坛,却因为华语不灵光,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再度息影。在她当红的年代,胡蝶和阮玲玉才刚刚出道,过后才继承她的明星光环。
由于封建文化的影响,早期的中国电影和戏曲一样,女演员备受歧视,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1913)在拍摄时,女主角还是由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自己反串,他的妻子严珊珊只能饰演婢女一角;一直到了1921年《阎瑞生》的妓女一角由王彩云饰演,才首次出现女性担任女主角。男演员的明星地位似乎没有女演员那么引人注目,第一个拥有影迷基础的男明星是1930年代走红的金焰,他在韩国首尔出生,两岁时随父母流亡到中国,是中国影坛第一代的“电影皇帝”,所主演的《野草闲花》和《大路》都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作。当时的演员薪酬和中产阶级差不多,最红的阮玲玉有800银元,民国时代一个大学教授的月薪也有400到600银元,普通工人则是25元,所以当电影演员还是一般人所向往的职业。
巨星一代接一代
在片厂制度盛行的时代,明星有如流水作业式的产品,根据演员不同的气质来包装,再通过量身打造的电影推销给观众,成功的话就带动票房和周边产品,无论是荷里活还是香港,都需要明星效应。战后的50和60年代是电影造星的黄金时期,Audrey Hepburn的高贵、Marilyn Monroe的性感、Elizabeth Taylor的美艳、Marlon Brando的性格、James Dean的叛逆、猫王的风流,还有华语片时代的林黛、尤敏、李丽华、叶枫、乐蒂、关山、雷震、张扬、陈厚,统统都是迷倒众生的人中龙凤,电影公司手上的摇钱树。
70年代开始,片厂制度式微,独立制片冒起,各种商业类型片大行其道,诞生了不同年代的巨星。以跳舞崛起的John Travolta、以硬汉形象走红的史泰龙和阿诺、以俊俏吃香的阿汤哥和Brad Pitt、演技称霸的Tom Hanks、无厘头搞笑的Jim Carrey,动作片为主的Will Smith和The Rock;一个又一个银幕女神,从上世纪的Meryl Streep、Diane Keaton。Demi Moore 、Julia Roberts到21世纪的Angelina Jolie、Scarlett Johansson、Cate Blanchett、Natalie Portman,都以不同的类型满足观众的想像,这就是电影作为造梦工厂的本质,明星则是它的载体。
明星泡沫的形成
明星作为电影工业的罕见资源,因为其独特的条件而有价有市,在追求商业利润的时代,更加突显明星的价值。为了抢夺炙手可热的明星,电影公司不惜工本地把片酬推高至天文数字,早在90年代,荷里活一线明星已经手握两千万片酬,如今加上全球分红,收入随时可以过亿。后起的中国影视界也步其后尘,自2011年开始进入天价片酬,当年火红的电视剧《甄嬛传》创下每集30万人民币的版权记录,2015年的《芈月传》一举把这个记录翻了十倍,让演员的身价猛涨到破亿的非理性水平。羊毛出在羊身上,制作费超过七成给了演员,剩下不到三成给剧组,影响了最终的素质。这些片酬动辄八、九千万的明星很多都是靠社交媒体的人气来叫价,就是所谓的“流量明星”,与本身的演技没有关系。由于影视公司开始吃不消,最后惊动中国广电局发出“限酬令”,规定演员的总片酬不可超过制作费的四成,个别片酬以五千万为限,这才让过热的明星效应回归理性。
进入高度资本化的时代,电影明星成了资本家的棋子,天价片酬有利上市的电影公司筹集资金,再通过明星效应换取庞大票房,继而提高公司业绩,让股价攀升,於是频频出现票房灌水、流量造假的动作。当这些假象被戳破后,一切都会打回原形,近年的中国电影已经走向口碑为主、内容为王的趋势,剩下一些以为自己还很受欢迎的流量明星在自欺欺人,绝对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发展。明星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行业指标,而不是一个幻象,脚踏实地的作出贡献,才能够历久不衰,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