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参观完大学习巷的清真寺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古迹,古城区的西安城墙和大雁塔。这两个历史古迹是西安的重点旅游景区,它们携手见证了中国千余年来的历史,一同经历战乱,改朝换代,来到二十世纪中期时,却迎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多次维修和保护;另一个却在多次被提议拆除的逆境中侥幸地留了下来。
当然,在现今这历史文物重于一切的思想前提下,它们两现在都成了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无人再谈拆除一事了。
严格来说,西安城墙并非唐朝的遗物,它的完善建造其实是在明朝初期,唐朝给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只有西面和南面的两座残破的城墙而已。明太祖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下,在隋和唐皇城的基础上,建造了周长13.7公里的城墙,这就是当时可抵御外敌的城墙,墙里面就是西安城府。
父亲和母亲在东门‘长乐门’上合影。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这座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墙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占了当时长安城的七分之一,初建成时,城墙共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我们就是从东门‘长乐门’进入城墙上参观的。
现今,城墙内部被称为古城区,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市中心,这就是钟鼓楼的夜景。
西安城墙自20世纪中期起,多次因为城市发展的考量,交通需要改良和有碍于城市规划的原因而被提议拆除。‘拆除封建王朝的陈墙旧砖,矗起一个新社会新城市’的声浪随着中国多处的城墙被拆后而掀起一阵拔除城墙砖的风潮,幸得当时几位领袖的坚持守护,才把城墙给留了下来。
站在城墙上,身为马来西亚华裔的我,虽然对中国历史不甚了解,但却因为是古装电视剧的爱好者而自己脑补了很多的画面。脑中有着中国千年历史从我身边而过的影像,战鼓的响起,将相们的号令,相互伤害穿梭的弓箭,攻城的云梯,城门失守的瞬间。。。。。。我毕竟还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永远割舍不去。
城墙上非常宽敞,走累了可以乘搭电车代步。
幸是城墙得以保留,让我们见识了何谓古代城墙的防御系统,看到了宽20米,深10米,常年积水的护城河,了解到间楼˴箭楼和瓮城的作用,还有那宏伟的正城门,这可是五层的保护呀!若不是城墙还在,后代子孙无法看到实境,更不能理解西安城墙是防守敌军最坚固的所在。因为它才有了当年‘二虎守长安’,以不足3万人抵挡12万人的攻击,守了长安城不破八个月的战役。也再难想象当年辛亥革命时,新兵是如何炸掉清兵的北‘安远门’而取得胜利的。
留下这些曾经见证杀戮的历史古迹,不是为了让后人憎恨或缅怀的,而是警醒大家,那些杀戮后所带来的惨痛代价。
前来城墙参观的国际学校学生团,城墙上非常宽,可供骑脚踏车。
告别悲壮的西安城墙,我们来到了让人静心的大雁塔,这情绪的大幅度转折,真的难以形容啊!大雁塔其实是因寺建塔的,是先有了大慈恩寺,后来才加建大雁塔的。大慈恩寺是贞观二十二年时(648年),太子李治为了纪念生母长孙皇后而奏请唐太宗李世明建的。当时玄奘是寺内上座法师,他为了供奉从天竺取经后带回来的佛像˴舍利和梵文佛经,请求当时已身为皇帝的唐高宗李治为其在大慈恩寺内建造石塔一座,而后才有了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坐标之一。
大雁塔在初建成时只有五层高,后来经过几次的改建,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七层佛塔的样貌。它是一座现存最早的唐代四方形楼阁式砖塔,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融入了华夏文化后的结晶,历史价值高,是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
大雁塔内除了保存舍利子,最难得的是四层塔室里至今仍供奉着的梵文贝叶经,据说现今世界上能读懂此梵文者已不足10人了。
参观完大雁塔后,下午的行程是西安之行的最重点,那就是秦始皇的兵马俑,下一期再为大家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