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锯大树的恐怖片

小刀锯大树的恐怖片

29.07.2021文 | 陈伟光

拍电影赚钱除了要看盈利,也要考虑投资回报率,不然票房再高也收不回成本。电影圈没有稳赚这回事,那些史上最能赚钱的电影有不少当初都是被人看走眼的例子,最终以小博大让人跌破眼镜,而恐怖片正是创造票房奇迹的地方。

大制作风险高

如果从盈利数额的角度来看,那些耗费上亿拍摄的影坛大制作当然获利惊人,以全球票房最高的《Avatar》为例,2009年至今取得28.47亿美元,不过制作成本也高达2.37亿,这还不包括宣发费用和分红,最终投资回报率不见得比其他中小成本制作来得高,承担的风险因此相对较高。真正让投资者获利的是卖座大片所衍生的周边产品和版权收入,《Star Wars》在1977年花费1100万拍摄,当年票房3.07亿刷新纪录,其后延伸了九部曲和两部外传,总票房超过103亿,但更厉害的是单单靠授权给电视剧、电玩、玩具等衍生产品,版权收入就高达420亿,这才是会生金蛋的金鸡母。然而投入更大风险也更大,一部大片让公司破产的例子也不少,荷里活巨头之一的United Artists当年投资《Heaven’s Gate》失利后血本无归导致公司解体,1995年耗资超过2亿的《Waterworld》成了当时最昂贵的电影,可惜票房欠佳,最终导致制片兼主演的Kevin Costner从此走下神台风光不再。同病相怜的还有耗巨资开拍海盗片《Cutthroat Island》的Carolco公司,成本1亿票房只有1千万,失败后被米高梅收购,结果后者也在投资1.15亿拍摄吴宇森的战争片《Windtalkers》时惨赔,埋下最终申请破产的计时炸弹。

市场调查显示恐怖片最容易获利,西部片最容易赔钱,所以前者层出不穷,后者凤毛麟角。

 

本小利大的始作俑者

在追逐资金的游戏里,本小利大才是一般电影公司的目标。根据市场调查统计,最容易获利的电影类型是恐怖片,最容易赔钱的是西部片,这也是近年来低成本恐怖片层出不穷,西部片凤毛麟角的原因。说到本小利大,就不得不提1999年那部颠覆市场运作的恐怖片《The Blair Witch Project》。此片被公认为回报率最高的电影,当年据说只花了3万5千美元进行八天拍摄,加上后期制作,成本也只有20万,然后被Artisan Entertainment用100万买下发行权,结果在全球取得2.49亿的票房。这部电影开创了伪纪录片的风潮,全程以手提录像机拍摄,镜头一直摇晃,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了配合电影的风格,行销公司采取非一般的宣传策略,在互联网上虚构一则新闻,报导三名学生背着八天的粮食走入森林寻找传说中的女巫,结果不幸失踪,一年后有人在森林发现了他们的行李,在里面找到录像机,本片正是有关内容的实录。这个手法很快就在网络上引起话题,不少人信以为真买票进场,在媒体的渲染下放映场次供不应求,电影也从27家影院扩映至全美2142家。一部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制作,就这样创下票房奇迹,同时成为电影行销的经典,几千倍的回报率简直不可思议。

《The Blair Witch Project》以3万5千美元拍摄,通过网络上的话题行销,上映后在全球取回2.49亿的票房,回报率简直不可思议。

 

低成本高票房

《The Blair Witch Project》打开低成本恐怖片的大门,一直是投资回报率的神话,到了2007年才出现另一部青出于蓝的《Paranormal Activity》。此片只花了1万5千美元拍摄,全部都是闭路电视的监视画面,后期制作增加至21.5万,最后以35万卖给梦工厂,在全球取回1.93亿的票房,再度证明恐怖片惊人的赚钱潜能。这段期间,大马出生的澳洲籍导演James Wan温子仁以低成本开发了著名的恐怖系列《Saw》,从2004年开始至今九部曲,一共在全球取得10亿票房,成本加起来还不到1亿,绝对是本小利大。他在崛起后又在2013年开创全新的《The Conjuring》招魂电影宇宙,至今推出了八部恐怖片,以1.78亿的成本换回全球21亿的票房,回报率更上一层楼。他成功地把每部电影控制在4千万以下的成本,尽可能降低获利的门槛。

The Numbers网页的数据显示,史上最高投资回报率的电影当中,有不少来自恐怖片。

 

恐怖片工厂制胜之道

与温子仁不相伯仲的Jason Blum在2000年成立了著名的恐怖片工厂Blumhouse,专门出品低成本恐怖片,经常以数百万成本拍出票房破亿之作。最为人乐道的正是史上回报率最高之一的《Paranormal Activity》,其他小刀锯大树的出品还有温子仁执导的《Insidious》,成本150万票房9900万;《The Purge》以300万取回8950万,还发展成为五部曲。《Happy Death Day》成本480万,最终取回1.25亿,回报率让不少大制作望尘莫及。该公司近年的出品除了叫座也开始叫好,《Get Out》夺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Us》以2000万成本取得2.25亿,并且成为多家媒体票选的年度电影,翻拍的《The Invisible Man》也成为去年口碑最好和最卖座的恐怖片。惊悚片名导M. Night Shyamalan最近两部作品《Split》和《Glass》也由Blumhouse制作,他们的制作方针除了降低成本,就是给予导演创作自由,让导演的风格主导作品。

制造惊吓的创意

恐怖片之所以能够小刀锯大树,主要来自大胆起用新导演执导,在剧情设定上不断推陈出新。《Get Out》以白人通过黑人身躯延长寿命,《Don’t Breathe》利用盲人杀手制造屏息效果,《A Quiet Place Part II》通过外星生物灵敏的听觉酝酿禁声环境,《The Invisible Man》镜头前让人看不见的恐惧,全部都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些电影的拍摄手法颠覆传统,用静止的氛围取代惊吓画面,效果十分突出。创新的故事不但吸引观众,同时也提高了影片的评价,脱离以往廉价的惊吓。恐怖片也随着时代演变而进化,继手提录像机和闭路电视之后,最近还发展出一种全新形态的桌面电影」,所有剧情从头到尾都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进行,网络搜寻工具和社交媒体成了主角,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负责镜头切换和叙事。这个电影类型由俄罗斯导演Timur Bekmambetov於2015年开发,由他制作的恐怖片《Unfriended》打头阵,以100万成本在全球收回6400万票房,再通过2018年网络寻人的《Searching》取得更多关注,88万成本取回8910万票房。他本身亲自执导的《Profile》延续此种创作模式,讲述一个女记者在社交媒体引出恐怖份子,结果假戏真做的故事。这三部电影让观众见识到一种新类型的诞生,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的前提下,找到更方便和更低成本的拍片方式。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