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珠穆朗玛-关于那些人,那些事

寻访珠穆朗玛-关于那些人,那些事

04.08.2021文 | 朱雅蕙

河,之所以能够穿山蚀石改道,

不是因为它的力量,

而是它的坚持不懈。

我相信无论做任何事,

毅力和决心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 * * * * * * *

两个星期说长不长,因为生活环境恶劣,促成了我这一趟旅行的一些习惯。只能说我对自己卓越的适应能力不仅是惊讶,更是佩服。以下是我途中日常:

其一 关于梳洗刷这麻烦事

一切有关‘水’的事,在这里都是个问题。

这问题一在于水源,二在于天气实在寒冷,水是刺骨的冰冻。虽然大多数村子都建在靠河的山谷,但是却没有水供系统,所有的水都必须去河边挑或扛,所以我们该用时才用。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两个执着(在‘南岐巴扎奇闻’中提过),我还是会坚持地去完成,只是没有洗澡间,洗头洗衣都在院子里完成,为了减低被冷水冻着的可能性,时间必须选在中午时分,必须速战速决,洗完必须立刻带上手套,这样做就能确保万无一失了。 

洗衣洗头除了排场比较大之外,却不需要每天去完成,最痛苦的莫过于每天晨起与睡前的洗漱了。因为水已存在院子里的水桶中一段时间,水温会随着气温降低,用低于摄氏10度的水来洗漱的确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我会先把水装进矿泉水的塑胶瓶里,然后再用瓶里的水洗漱,这样既省水又可以减少触碰水的机会,是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

清晨大多是晴天,可以一面欣赏雪山的壮丽,一面在徐徐微风中刷牙洗脸。晚上,也可以幸福满满地在漫天星星的陪伴下刷牙洗脸,只是需要拿着手电筒。若刚好是阴天,也可以在绵绵细雨中,撑着伞,刷牙洗脸。除非是倒霉的大雨来了,那时就该选择放弃或是对着马桶完成了。

我说过,我很坚持,所以我试过在马桶边。。。。。。

可以想象,在这个院子里洗漱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呀!

 

其二 边走边吃

我一直有个改不了的坏习惯,那就是喜欢边走边吃,在加德满都时,除了住宿的免费早餐之外,我几乎没有吃过一顿正餐。我认为旅行除了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的生活文化,因此,我相信只有走进大街小巷,才能吃到最道地的食物;只有吃了最道地的食物,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因为饮食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饮食更是不分贵贱,便宜的未必不好,所以我并不挑剔。

在加德满都路边买了一个炸马铃薯和一个不知名的炸食(后来才知道它叫Pokoda),希望登山前不要泻肚子就好,不然就真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啦!这,有我最爱的炸食,最呛鼻的辣椒酱,就是人间美味。

 

在山上时就更不用说了,居民们幸苦栽种的成果,挑夫幸苦扛上来的食材,没什么好挑的。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不许浪费食物,物资缺乏的居民为我们这些登山者倾尽一切准备的一餐,该是我们小心捧在手里,用再三感恩的心细细去品尝的。或许味道不怎么样,或许每一餐都是马铃薯,可我们要品的是心意,绝不是食材也不是调味料哦!

Vegetables Dhal Bhat,这是山上最常吃的食物,可称之为尼泊尔风味餐,就像马来西亚的Nasi Lemak一样的普遍,是白米饭、杂菜咖喱(Tarkari)和扁豆汤(yellow lentil soup)混合的套餐。山上物资贫乏,预料吃不完的食物我会先拨一半给Matt或者porter们,坚持不浪费粮食。山里的人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已属奢侈,我们又有何理由浪费呢?

 

早餐迟到了,免费的烤马铃薯,让饥肠辘辘的我们饱食一餐。在家里的我们或许很挑食,却在山里学会了妥协。

 

杂菜清汤面是我最常点的食物,即便是淡如水的汤头,还是吃得一滴不剩,为何?喝清汤可补充水分,在喝矿泉水如喝‘金水’的山上,我再次妥协了。

 

Labuche的Tsampa porridge,糌粑糊是我吃过最好的早餐,当时点餐时只想着要尝新,没想到是个意外的惊喜。糌粑是源自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是将大麦晒干炒熟和磨细后,加入红糖或蜜糖,再将奶油和牛奶倒入混合,吃一口,是满嘴的麦香。强力推荐哦!

 

其三 省钱的艺术

在我付这趟旅程的定金时,马币和美金的兑换率是大约3.5令吉左右,但当我即将启程时,却是让人心悸的4.3令吉,所以我想好了,能省就省,不能省也得省。

因为一路上吃住是全包的,能省的地方不外乎食水,电源和互联网通讯。

说到山上的食水,最清洁的应该是装瓶的食用水。因为这个好东西需要有工厂加工以及大量的水源,也需要人工运输,所以上得越高,价越高。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这东西平均一公升叫价4元美金,我坚持不买,喝了可能会被撑死。

那么食水从哪里来呢?第一,从比较便宜的低海拔处买了扛上来,但比较幸苦,而且还是要付钱的。我选择第二,那就是每天让山屋厨房装满两大瓶水,在里面各加一片chlorine tablet杀菌,只要不问厨房的水来自何处,我也就安心地喝了。多亏我在吉兰丹住过几年,肠胃特别‘健康’,可以无视一般普通的细菌,所以一路上平安无事,大吉大利。

山上没有电源,很多时候靠的是水力发电或是柴油发电机。现代人如果一天不为手机充电,就会感觉人生不圆满,一天不上网,就会觉得被隔离,遗世独居了。每家teahouse平均一个小时充电收费三元美金,上网一小时收费3至5元美金,幸好我不是个标准的现代人,不受手机和互联网的荼毒。

我带了两个充电器,手机是新买的,电池性能超强,加上我的手机除了拍照,其它时间是一直关机的,两个充电器刚好在下山回到Phakding时才作废(Phakding的teahouse是唯一提供免费充电的住处)。如果你想带太阳能充电器,一路上背着,请慎重考虑天气,还有祈求老天多给几个小时的日光。

Dingbuche山屋前摆着一架太阳能吸收器,除了发电,还会产生热能。有没有发现山屋老板在上面放个大茶壶烧开水,一物二用,老板在省钱这一方面,比我有‘艺术’多了!

 

其四 睡袋里的挣扎

睡袋,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用来睡觉的袋子,它的好处就是方便携带,可以保暖。用过它的人应该知道,睡在袋子里面的滋味,或许它还可以用来纠正一个人的睡姿。挣扎可以理解成尽力支撑或者尽力摆脱,这就是我这趟行程里,在睡袋里的领悟。

我平常就睡得轻,这可能与我工作性质有关,加班时需要时刻注意可能来的紧急电话,经常睡不安稳。这趟行程,每天的睡眠素质都很差,平均只睡五到六个小时,间中会醒来两三次。在高海拔的地方,一般都是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太冷或者缺氧都会让人容易失眠,况且还会让人做些奇怪的梦,随后惊醒,这种状况在登上越高处就会越严重。

最常出现的状况是,晚上九点入眠,十一点钟醒来一次,凌晨两点钟再醒来第二次,等三点钟再次睁开眼时就无法再入眠。睁着眼等待天亮是件痛苦的事,如果可以翻来覆去,或许还能找到比较舒服的睡法,不过每一次翻身都会触碰到冰冷的睡袋表面,失去好不容易保留的体温,再加上些许的动作都会让人呼吸加急,心跳加速,这样做是很不理智的。若是要维持同一个姿势等待天亮,需要无限的耐力,在翻或不翻身之间,挣扎到天亮。

无所事事时有想过用最古老的方法打发时间,那就是数绵羊,不过为了应景,我换成了数牦牛。一只牦牛,两只牦牛,三只牦牛。。。。。。从华语开始数,到英语再到福建话(虽然我不是很清楚福建话牦牛怎么说),尝试过数绵羊的人都知道,它效力不佳,还是继续失眠。

多喝水或者多喝当地的高山茶据说是可以减低高山症的良方和偏方,如此简单的方法必须服从,只是凌晨三点会开始尿急。这是第二个让人非常挣扎的地方,到底是要尽力支撑憋尿,还是不畏寒冷,爬出睡袋,来个尽力摆脱?我选择前者居多,所以注定数牦牛无效,失眠到天亮。

以上种种,可见我失眠时多么无聊。。。。。。

预告:向更高海拔一步一步迈进,眼看离目标越来越近了,雀跃的心情已无法形容。下一期我们继续向上到Labuche,还有两站就到基地营了。

朱雅蕙

80年代在槟城一个小渔村出生。毕业于理大医学系,现为外科医生。虽手中握刀,但仍能趴趴走、当文字新人,感恩无限。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