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展面面观

国际影展面面观

15.10.2020文 | 陈伟光

走红地毯是每个影展的指定动作,是镁光灯聚焦之地,也是明星营销自己的最佳场合。

 

国际电影节起源自意大利,目前全球共有大约三千个每年定期主办,其中被认证的有46个,除了最具份量的法国康城、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三大影展以外,还有数不清的平台让不同类别的电影登场。

影展也有认证机构

电影节是电影人的节日,以推广电影艺术和提高电影水准为主要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开始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规模和主题,要深入了解,我们先从它的认证机构说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是一个由来自电影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在1933年组成的机构,目前有31个国家的38个会员参与,是国际电影业最权威的组织,负责国际电影节的认证工作。他们根据电影节的性质分成A、B、C、D四大类别,即有: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目前被FIAPF认证的国际电影节有46个,其中A类15个、B类24个、C类2个、D类5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是类别而不是等级优劣之分,只是方便大家区分其性质而已,没有点评的意图。所谓的认证,是根据电影节的组织能力、财务状况、评审团声誉、防盗版机制、媒体服务的角度所进行的审核。

康城影展是国际电影节的王者,参展的电影即使不得奖,能够获得一纸“参展”认证,也会让电影身价百倍。

影展性质的分类法

A类电影节通常是综合性大型影展,设有竞赛单元和奖项,各类型电影都可以报名参与,一般会举行两个星期以上,除了放映参展电影,还设有电影交易市场、论坛、走红地毯和颁奖礼等活动,除了法国康城、德国柏林和意大利威尼斯三大影展之外,还有瑞士Lucarno、俄罗斯莫斯科、波兰华沙、加拿大Montreal、西班牙San Sebastian、捷克Karlovy Vary、爱沙尼亚Tallinn、埃及开罗、阿根廷Mar de Plata、日本东京、印度Goa和中国上海,一共有15个。最早创办的是威尼斯影展,1932年出现,是全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当时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份,为了鼓励意大利本土电影文化而设,以抗衡当时垄断市场的荷里活制作。展龄最年轻的是爱沙尼亚的Tallinn黑夜电影节,创办于1997年,是北欧地区最大型的影展。在往年,柏林影展会落在2月,康城在5月中,威尼斯在9月初,其他大小影展都会根据这个时间表错开,避免自相残杀。由于不同的历史因素,同类别的电影节之间的知名度也大为不同,奖项的含金量也因此见仁见智。

不同类别不同需求

B类电影节属于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通常都有特定的主题,这是和A类最大的分别,例如只限导演第一或第二部长片参与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聚焦奇幻电影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电影节、女性导演为主的印度Kolkata电影节、注重青年导演的瑞典Stockholm和意大利Torino电影节等等。C类电影节属于非竞赛性质,虽然不设竞赛单元,但依然服务市场,目前只有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和奥地利维也纳电影节受到认证,前者是北美区最大型影展,是很多荷里活电影举行首映试水温的平台。D类电影节专注在纪录片和短片身上,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德国Oberhausen国际短片电影节,类型的多样化绝无仅有,并以其开放和实验性精神闻名,如今享誉全球的名导George Lucas和Roman Polanski都曾经在这里展映他们的处女作。西班牙Bilbao国际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份量也不小,得奖者同时具备美国奥斯卡和英国BAFTA的入选资格。

德国柏林(左)和意大利威尼斯(右)位列国际三大影展,前者将是首个不依性别颁奖的主办单位,后者则是全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

 

独立电影节的发源地

那些没有申请认证的电影节也有不少在举办多年后累积了声誉,获得电影界的认同,美国的Sundance Film Festival(日舞影展)就是最佳例子。这个全美最大的独立电影节由著名演员Robert Redford於1984年创办,旨在发掘有才华的独立电影人,走出与荷里活主流制片厂不一样的路线。这个根源于美国的小影展,经过长年累月的耕耘,已经壮大成为全球独立电影的精神支柱,每年1月在美国犹他州的Park City举办为期11天的盛会。从这里走出来的导演包括Quentin Tarantino、柯恩兄弟、Paul Thomas Anderson、Steven Soderbergh、Darren Aronofsky,早在他们扬威奥斯卡与各大影展之前,他们青涩的作品最先得到Sundance的认可。这个影展除了分成美国组和世界组两个竞赛单元外,还加设各种内容丰富的非竞赛单元,如恐怖和喜剧为主的午夜单元、推荐实验电影的New Frontier、纪录片与剧情片的首映单元、以及创新叙事电影的Next。Sundance最大的贡献是每年拨出1千万美元资助400多位电影人拍片,近年来有不少在奥斯卡提名中崭露头角,2014年有《Boyhood》和《Selma》,2015年有《Brooklyn》,2016年有《Manchester by the Sea》,2017年有《Get Out》、《Call Me by Your Name》和《The Big Sick》,Sundance渐渐成了电影公司挖宝的聚宝盆。

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首部电影《Blood Simple》曾经是Sundance独立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得主,这里是独立电影人的发源地。

 

份量与含金量

无可否认,国际电影节是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佳跳板,每年都有不少电影人带着本身的作品冲刺,大部份被认证的电影节都设有选片委员会过滤报名的影片,再由筹委会邀请有声誉的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或艺术家担任评审团成员,人数通常在7到10人之间,由一个评审团主席领导,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得奖者。这和奥斯卡是不一样的运作,后者都是由不同工会的业界人士投票决定赛果,所以电影节的得奖名单每年都因不同的评审而有不同口味的变化。一般而言,康城金棕榈是商业与艺术并重,柏林金熊奖的政治性比较浓,明年开始将首开先河不依性别颁奖给演员,威尼斯金狮奖则比较前卫。不过三大影展的赛果每年都有变数,而且因为是采取评审团制,往往会出现让影评人大跌眼镜的选择,这就是影展吸引人的地方。另一方面,一个影展的份量,有时也取决於奖项的含金量,这里指的是影展得奖者是否同时具备其他大型颁奖礼(比如奥斯卡)的入围资格,这是非常现实的考量。得到越多人的认同,才能突显电影节的江湖地位,康城影展无疑是这方面的王者,即使不得奖,能够获得一纸“参展”认证,也会让电影身价百倍。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