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片复兴的可能

史诗片复兴的可能

16.09.2021文 | 陈伟光

在众多电影类型当中,最劳师动众、最会烧钱的无疑就是史诗片(Epic Film),除了题材和艺术风格的选择,它最大的考量就是成本,因为那是一笔输不起的投资,成功的名留青史,失败的倾家荡产。电影公司有一百个理由开拍史诗片,但只有一个问题必须克服:钱。

史诗片定义广泛

顾名思义,史诗就是古代用诗歌纪录的历史,以前由诗人吟唱传播,现在换成电影镜头表达。史诗片很难定义,因为它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类型电影里,有战争史诗、爱情史诗、科幻史诗、宗教史诗等等不一而足。一般而言,史诗片都是气势宏伟的大片模式,会以全景式的角度描述历史进程,主角通常是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带领观众见证这一切如何达成。这些故事都以大时代做背景,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到中古世纪的欧洲王国,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甚至是虚构的太空与中土世界,都可以拍出气势磅礴的史诗景观。

意大利与美国较量

电影诞生之初为了与舞台剧竞争,都想尽量发挥大银幕的优势,制造舞台上无法呈现的场面,所以很快就有了史诗片的意识。1907年在美国出现一部15分钟的默片《Ben-Hur》,把当时最大型的舞台剧搬上银幕,这是一个关于罗马帝国时期犹太贵族复仇的故事,开了史诗片的先河。不过意大利才是当时史诗片的产地,那里有大量罗马帝国建筑的遗迹,为电影提供得天独厚的天然布景。1911年一部改编自意大利古典文学的默片《L'Inferno》(神曲)耗时三年完成,片长85分钟,是当时最长及野心最大的电影;接着在1914年出现的《Cabiria》更上一层楼,全长三小时,片中的神庙用真材实料打造,为了展现其壮观程度,导演Giovanni Pastrone不惜移动摄影机,成为史上最早把电影从固定机位解放出来的人。这个举动刺激了美国大导演D. W. Griffith在1915年拍出默片的经典之作《The Birth of a Nation》,这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史诗片开创了不少拍摄手法,被后世沿用至今,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人高达(Jean-Luc Godard)因此形容电影始于D. W. Griffith。这位美国电影之父翌年不惜工本拍出规模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Intolerance》,片中的巴比伦城楼高280尺,城墙上的跑道可以容纳两辆马车并行,可惜电影上映后票房惨败,美国和意大利在史诗片的较量才告一段落。

史诗电影向来成本不菲,1914年的意大利默片《Cabiria》已经在布景道具上有如此规模,刺激美国导演拍出更宏伟的场面。

投资大回报高

史诗片的制作成本高昂,因为要花钱打造符合历史背景的道具和服装,而且参演的多数是大明星,天价片酬自然不菲,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开销,只有资金雄厚的大片厂才承担得起。30年代的荷里活处于黄金时代,大制作层出不穷,1939年上映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可谓达到了巅峰,无论制作规模还是演员阵容都堪称一时无两。该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一对男女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感人的爱情故事,掀开了浪漫史诗片的序幕。这部电影从筹备到选角都充满话题,上映后造成轰动,创下美国史上最多观影人次的纪录,并且获得13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赢得8项,写下史诗片的得奖记录,是投资大回报高的成功例子。

对抗电视而来的寬银幕

一直主宰全球市场的美国电影业在1950年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年代面市的电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有了成熟的节目和影院抢观众。为了抵挡电视普及化的冲击,各大片厂绞尽脑汁拓展电影的市场,他们从拍摄与放映技术着手,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结果造就了寬银幕Cinema Scope的诞生。二十世纪福斯率先在1953年用这个技术拍摄了史上首部彩色寬银幕电影《The Robe》,内容讲述监督耶稣行刑的官兵最后皈依成为信徒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宗教史诗片。该片的成功让其他片厂纷纷仿效,寬银幕从此成了电影的标配,因为它提供更宽阔的视野,尤其适合呈现动员庞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大自然的景色,这是电视节目无法做到的。

为了对抗电视普及化的冲击,电影公司展开技术革新,推出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银幕拍摄的史诗片《The Robe》,突出电视提供不到的体验。

50年代成为主流

史诗片从寬银幕的发展中受惠,渐渐成为50和60年代商业电影的主流,1956年改编自圣经出埃及记的《The Ten Commandments》成了当年最卖座电影,片中摩西举起神杖分开红海的场面发挥了寬银幕的魅力。1959年重拍的《Ben-Hur》破纪录拿下11座奥斯卡奖,连大师级的Stanley Kubrick也在1960年拍了生平第一都史诗片《Spartacus》,讲述奴隶反抗罗马帝国的故事,让他拿下金球奖最佳影片。1962年的《Lawrence of Arabia》是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近代史诗片,导演David Lean仿佛为史诗片而生,他的运镜拍出了沙漠作战的浩瀚无边,成了后世的教材,也是他的巅峰代表作。1963年的《Cleopatra》因为女主角Elizabeth Taylor的病情和场景的更换,最终演变成有史以来最高成本的电影(当年的4400万差不多是如今的4亿美元),几乎让二十世纪福斯破产。由于票房再高也无法收回成本,导致古典史诗片开始退温。

科幻史诗的变身

不过史诗片很快就藉科幻题材翻身,在美苏太空竞赛的年代,Stanley Kubrick拍出一部超越时代的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从猿人到太空人再到人工智能,整部电影就是人类的史诗。本片面市时人类还没有登陆月球,片中各种太空设定像寓言般启发了后人的想象,结果George Lucas在1977年带来改变电影史的《Star Wars》。本片的宇宙史虽然是虚构的,却衍生了史诗式的篇章,正传三部曲、前传三部曲、后传三部曲、两部外传组成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观众变成信徒,若不将之列入史诗片,恐怕会被人抗议。谈到70年代的经典,Francis Ford Coppola执导的两部《The Godfather》也开拓了史诗片的另一个方向,原来黑帮电影也可以拍出史诗般的内容,整个黑手党家族的兴衰,人物的塑造,火拼的场面,都比其他史诗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1979年完成的越战电影《Apocalypse Now》则是另一个战争史诗的经典,慑人的轰炸场面和人性的疯狂,被他的镜头活生生地记录下来。

期待下一波的复兴

80年代以后的电影趋向商业和娱乐,史诗片不再吃香,90年代只有Kevin Costner和Mel Gibson拍出《Dances with Wolves》和《Braveheart》,虽然在票房和奖项都有收获,但始终成不了主流。Ridley Scott在2000年以《Gladiator》复兴古典史诗片,以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奴隶为主角,可惜无以为继,随后的《Troy》也无法掀起话题,反而是文学改编的Harry Potter和The Lord of the Rings更有史诗元素,只不过前者的奇幻色彩过于浓厚,后者的三部曲无论是故事还是场面都更符合史诗片的标准,是一个成功的转型。这样一来,史上最高票房的《Avatar》也可以被纳入科幻史诗,但还要看接下来的续集有没有发展的能耐。如今电影技术已经可以提供更大更真实的体验,史诗片只要找到适合发挥的类型,还是可以卷土重来,比如最新面市的科幻大片《Dune》就具有这样的潜能,在小说庞大丰富的宇宙观配合下,只要导演Denis Villeneuve有心经营,新一代的科幻史诗就有机会成形。

Stanley Kubrick拍出一部超越时代的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从猿人到太空人再到人工智能,整部电影就是人类的史诗。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