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与票房之间的落差

口碑与票房之间的落差

07.04.2022文 | 陈伟光

一部电影的口碑往往不会和票房形成正比,最常看到的是高票房低口碑,或者是高口碑低票房,烂片大家争着看,好片无人问津,各种市场营销和观众口味的善变,让叫好叫座的例子变得可遇不可求,票房与口碑之间永远存在落差。

叫好不一定叫座

叫好叫座当然是一部电影最理想的结果,去年上演三代同堂的《Spider-Man: No Way Home》和最近成功重启的《The Batman》就是大家羡慕的例子。退而求其次,即使达不到这个要求,至少也要叫座,因为对片商而言,票房比口碑更加实际,总要先存活才来谈其他,所以像变形金刚这种卖座系列,评价再低也值得投资。至于叫好不叫座则是一种安慰,票房虽然不达标,起码还赚到口碑,为往后铺路,鬼才Wes Anderson不断有新片开拍,靠的是口碑而不是票房。最怕就是票房与口碑双双仆街,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结果两头不到岸,这种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大制作身上,例如Disney投资2.6亿的火星科幻片《John Carter》最终只取回2.8亿票房,加上宣发费用亏了接近2亿,烂番茄好评率只有52%,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同病相怜的还有《Dark Phoenix》和《Dark Fate》,纷纷亏损过亿,终结了X-Men和Terminator两大系列,被影迷骂翻天。

票房与口碑并不一致

烂番茄网站是口碑的风向标,好评率低于60%已经是烂片,然而当中却有不少卖座大片在列。好评率只有17%的《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全球票房高达11.04亿,29%的《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全球取得8.73亿,30%的《Venom》取得8.56亿,仿佛都对劣评免疫似的。观众与影评人的品味就像两个平行空间,多数时候看法都不大一致,以DC漫画改编的《Suicide Squad》为例,2016年由David Ayer执导的首个版本全球大卖7.46亿,但烂番茄好评率只有26%;去年由James Gunn重启的版本《The Suicide Squad》拨乱反正,拍出原著漫画的玩味,获得烂番茄90%好评率的认同,可惜观众不买单,全球票房只有1.67亿,反差十分明显。

重启的《The Suicide Squad》口碑更胜前作,可惜票房不如人意。

高分电影票房触礁已经屡见不鲜,IMDB网站评价排名第一的越狱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在1994年上映时,全球票房不过2888万,而且99%来自北美本土,电影要等到后来影碟的流传和网络普及才发挥影响力,最终被确认其经典地位。获得烂番茄100%好评率的爱情片经典《Before Sunrise》当年(1995)全球只有598万的票房,是绝对小众的电影,影评人看到的优点未必能引起主流观众的共鸣。

IMDB网站评价排名第一的越狱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当年上映时票房麻麻,
全靠后来的影碟和网络发挥影响力,才得以累积口碑确认经典地位。

高票房低口碑的常态

我们回头看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同样存在口碑与票房不符的现象,以豆瓣评分为标准,满分10分,6分以下等于不及格。去年春节档三甲之一的《唐人街探案3》票房45.22亿人民币,豆瓣评分只有5.3,一度引起影评人非议。评分4.6的《你的婚礼》同样不受口碑影响,最终取得7.89亿。更早之前的台湾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以评分4.8拿下9.59亿的票房,让人质疑豆瓣评分的功能。去年取得高分的电影票房表现都不算出色,评分8.3的《雄狮少年》是首部以社会写实题材创作的国产动画,探讨国内留守少年的成长,口碑高居不下,可惜最终票房只有2.5亿,远远不如熊出没这类低幼取向的动画。以上海话为主的《爱情神话》难得描写中年人的爱情故事,豆瓣评分8.1,票房也只拿到2.6亿。以崭新手法结合实景与特效的粤剧电影《白蛇传 · 情》虽然得到豆瓣8.0的评分,结果却只有2300万的票房,名副其实叫好不叫座。

票房与口碑最大落差

谈到最经典的落差例子,非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毕赣执导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莫属,他的处女作《路边野餐》虽然让他载誉而归,但这部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在2016年上映后仅仅获得647万的票房。然而来到他个人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时,不仅投资加码至5000万,主演阵容也星味十足,包括了产后复出的汤唯、黄觉、张艾嘉和李鸿其。本片特意安排在2018年12月31日上映,并且打着“一吻跨年”的浪漫营销口号,结果未映先热,预售票房一发不可收拾地达到1.6亿,已经是前作《路边野餐》二十多倍的涨幅!开画第一天就以2.61亿横扫所有电影,但是高居榜首一天后,就因为观众期待落差太大而出现断崖式的票房跌幅,第二天票房只有1165万,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96%跌幅!到了第三天,票房更只剩下190万,第五天开始就已经从十大榜上消失,经过19天上映后,最终以2.82亿收官,票房起伏之大绝对是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了。不少情侣抱着观赏偶像爱情片的心情入场,结果被一部文艺电影催眠了。

史上最大争议的错位营销

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归根究底是出在“错位营销”,作为一部曲高和寡的小众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被包装成大众商业片,最终吸引了众多非文艺片的受众,反而导致口碑严重下滑,最终被透支票房。网络上一片“看不懂”的吐糟声浪,皆因影片没有根据本身的属性规划营销,给观众带来不切实际的期待,实则与电影的品质没有关联,因为它的影评指数还相当坚挺,豆瓣评分6.9,让文青放心观赏。抛开这些争议,《地球最后的夜晚》依然是导演毕赣一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非常规性叙事,内容讲述黄觉饰演的罗纮武因为父亲离世而重回故乡贵州,12年前好友白猫(李鸿其饰)被杀,他在追查凶手左宏元(陈永忠饰)的过程中,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汤唯饰)所利用,从此以后,这个神秘的女人构成了他所有的记忆、信念、欲望与梦魇,一段追寻之旅让他发现了被隐藏多年的秘密。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角色名字都是真有其人的演员和音乐人,而长达60分钟的3D长镜头更是技惊四座。本片曾经亮相康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随后在金马奖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和最佳原创配乐三个奖项,结果因为一场错位营销而打破文艺片的票房记录,成为业界最经典的案例。

《地球最后的夜晚》当年用了“一吻跨年”
的大众话题来包装小众文艺片,
造成错位营销的反效果,票房和口碑出现极大落差。

本地观影有待提升

本地观众对影评的态度更加不屑,得奖电影上映时几乎都门可罗雀,票房榜一直是商业大片的天下。以最新上映的电影为例,国外评价偏高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即使是由大马明星杨紫琼主演,也无法提高观众人数,票房表现相当惨淡。反观劣评如潮的蜘蛛侠反派电影《Morbius》却高居票房榜首,如此高反差的口碑与票房,试问本地片商那里还敢把非主流电影引进院线。在我们频频埋怨没有好片可以选择的当下,不妨想想这里的市场是否可以容纳更多类型的电影?在票房还无法与口碑挂钩的情形下,观众的素质首先要自我提升,有了一定的观影水平,市场才会形成,更多的选择才会出现,让口碑的好坏左右票房,就不怕看不到好电影了。

杨紫琼主演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虽然国外评价偏高,
但在本地反应冷淡,只因观众不注重电影口碑。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