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员大都以话剧演员出身为荣,台湾金马奖不少影帝影后都来自剧场,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也为电影界提供不少实力派演员。舞台是演员演技的修炼场,剧场出身的演员进军大银幕不难,电影演员挑战舞台表演就未必那么理所当然。
大学戏剧系成为摇篮
刚刚落幕的第五十七届金马奖影帝莫子仪来自剧场界,毕业於「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去年影帝陈以文则来自其前身的「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其他校友还包括2018年影后谢盈萱及2014年影后陈湘琪,这些演员都在剧场磨练身手一段时日后才进军影视界,继而在大银幕发光发热。其实台湾剧场作为影坛生力军的摇篮其来有自,早在80年代,台湾第一个实验剧场《兰陵剧坊》就培养了金士杰、李国修、李立群、顾宝明等演艺人才;更早期的老牌学府「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的杰出校友包括了侯孝贤、王童、李安等著名导演,连本届高龄影后陈淑芳也是当年的第一届学生。台湾大学的影视与戏剧系长期为影视界提供人才训练,大马籍的国际名导蔡明亮就是从「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出身该校的还有多次提名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张作驥,以及金钟奖最佳导演王小棣。
影坛的剧场人身影
成立於1984年的香港演艺学院也是培养演艺人才的基地,第一届演艺班毕业的有黄秋生和张达明,之后有谢君豪、刘雅丽、詹瑞文、朱茵、黎姿、翁虹、王祖蓝、张继聪、潘灿良、凌文龙、蔡瀚亿、以及凭《幻爱》角逐本届金马奖影帝的刘俊谦。香港的剧团也贡献不少人才,例如香港话剧团的首席演员罗冠兰和苏玉华、中英剧团的袁富华等人。至于大马的华语电影圈中,科班出身的演员并不多,去年夺得金马奖影后的杨雁雁师承新加坡剧场之父郭宝崑先生,活跃於英文剧场的资深演员蔡宝珠近年也亮相不少本地影视制作,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张吉安的《南巫》也有她精彩的戏份,李心洁和阿牛陈庆祥中学时代也曾经参与戏剧演出。马来影坛的Nam Ron在成为导演之前也是著名的剧场人,先后参与多个剧团。放眼西方影坛也不乏剧场人的身影,奥斯卡影帝Anthony Hopkins、Daniel Day-Lewis、Eddie Redmayne到影后Cate Blanchett都是当中的佼佼者,剧场训练的背景让他们在银幕上演什么像什么。由于舞台表演的门槛更高,所以过去会有百老汇看不起荷里活的说法,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电影始终是更容易成名的地方,因为其娱乐性更为普及,不过不少成名的演员都喜欢接演舞台剧来挑战本身的演技。
话剧演员讲究实力
相比起电影只有百多年历史,戏剧具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公元前古希腊的发源地开始,文艺复兴的发展,到如今的全球现代化,各种训练体系都经历长期的实践才形成,对演员有着严谨的要求。无论是语音、形体、思维都要符合苛刻的条件,所以科班出身的演员功底一般上比较扎实,在演技上占了优势。中国不少演员都以话剧演员出身为荣,我们熟悉的陈道明、徐峥、廖凡、袁泉、秦海璐都是科班出身,从话剧开始演艺生。近年最佳例子就是凭喜剧打响名堂的开心麻花班底沈腾与马丽,后者当年因为其貌不扬,一度被人嘲笑需要敲掉上面四颗牙齿;还有大器晚成的张译和段奕宏,其实早在舞台上耕耘多年。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崛起的吴刚本身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直到最近才为人注意;凭《驴得水》和《无名之辈》走红的任素汐也是沉浸剧场多年的实力派,在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中演技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崛起绝对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本来就具备的实力。
话剧与电影演出的分别
相对于影视界,话剧引起的话题性不大,所以一般上科班出身的演员出路依序是电影、电视剧、话剧,不过如果从演员素质的角度来看,排名却是倒反的,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没得重来,每一个表演细节都暴露在现场观众眼里,需要很稳定的演技和心理素质应对。所以话剧演员演得了电影,电影演员却未必应付得了话剧,话剧演员需要扎实功底才能在台上一气呵成演到底,电影演员一个镜头拍不好可以重来很多次,直到满意为止,事后还可以通过剪接和配音作出修饰。因为演出媒介不一样,话剧演员面对的是全场观众,电影演员面对的是摄影机,彼此投放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话剧演员的强项是表演情绪的连贯,但在镜头前偶尔会夸大演出的力度,需要顾虑到镜位的摆设,电影演员就善用这一点让自己表现得自然不造作。话剧演员另一个优势是想象力,因为舞台上不像片场那么多实物,很多时候需要演员的演技配合完成,这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随着更多科班出身的演员从舞台转战影视圈,近年来出现一批演技一流的演员,创下高收视和高票房,北京和上海的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可谓居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