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主旋律电影,大美国主义通过荷里活制作输出全世界,观众一直都买单;中国主旋律电影曾经被排斥,近年却频频在票房上报捷,因为现代电影人已经找到破解之道:商业化包装。
大美国主义也是主旋律
「主旋律」一词源自音乐表演,指的是一个声部中的主要曲调,再从中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把主旋律套用在电影类型后,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反映国家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作品,因为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中美电影的主旋律有很大的不同。表面上,中国电影强调爱国,美国电影喜欢骂政府;但细心一点观察,许多荷里活大片宣扬的大美国主义也是另一种主旋律,只是用了商业和娱乐包装,例如《Captain America》顾名思义就是宣扬爱国精神,以虚构的美国英雄来拯救世界;《Independence Day》描述美国总统驾驶战机打外星人,《Saving Private Ryan》把美军形容为二战中拯救欧洲的英雄,《Armageddon》讲述美国平民上太空炸彗星救地球,《Forrest Gump》则是全程宣扬美国人的价值观,连傻人都有傻福。这些荷里活大制作以美国人为中心,长年对外输出他们倡导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之下,让全世界产生认同感。
电影主旋律其来有自
在中国,虽然「主旋律」这个概念首次在1987年被提出,不过早在中共1949年建国开始,电影就被用来“教化”人民,国营制片厂的出品一律以宣导社会主义政策为主,从1949年到1966年生产了1213部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俗称“红色电影”,代表作有至今依然保持最多观影人次的《地道战》、《南征北伐》和《英雄儿女》。这个时期的影片已经充份发挥「主旋律」的色彩,当时的人民都是通过流动放映队观赏电影,是一个全民看片的时代。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停滞后,重新开放的中国电影局在1987年打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很快就在1989年拍出建国四十周年的献礼作《开国大典》,当时这类描写革命事迹和人物传记的主旋律电影制作成本都在200万以上,规格确实不小,《大决战》、《周恩来》、《红河谷》、《横空出世》都是这个时期的产品。但是到了1994年分账进口片被引入后,观众更乐意观赏为数不多的荷里活商业片,相比之下,主旋律电影的政治表达大于艺术表达,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剧情过度说教,於是渐渐在90年代没落,在年度十大卖座电影当中,国产片通常只有一两席。
一切从转型开始
迈入千禧年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尤其在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取得票房成功后,商业导向的民营电影公司崛起,他们更加把主旋律电影视为过时产物。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2009年,国企代表的中影掌舵人韩三平决定制作《建国大业》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动员过百明星演出,才重启主旋律大片这个被低估的类型。同一年,民营代表领头羊华谊兄弟也开拍《风声》,这是商业片难得出现的主旋律,与国营的《建国大业》殊途同归。两部电影分别取得3.93亿和2.17亿的票房,共同打开主旋律商业化的大门。华谊兄弟翌年投资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结果以6.73亿刷新当时国产片的票房记录。不过真正让主旋律电影转型的不是中国导演,而是来自香港的鬼才导演徐克,他在2014年以崭新的手法翻拍当年家喻户晓的《智取威虎山》,那是文革时期著名的样板戏。他以动作片的形式包装这个红色故事,再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娱乐性,通过两大影帝梁家辉和张涵予的演技,加上新生代林更新的魅力,拉近年轻观众的距离,一举创下8.8亿叫好叫座的成绩,再一次证明观众不是不爱看主旋律,而是不认同过时的呈现手法,当主旋律融入主流的动作片、战争片、喜剧片、科幻片之后,一切都更容易被接受。
从边缘回到主流
《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鼓舞了向来与香港电影人合作无间的博纳影业,2016年找来林超贤执导以中国公安海外建功为内容的《湄公河行动》,以荷里活模式拍摄枪战场面,节奏上更贴近年轻人口味,异军突起以11.8亿称霸当年的国庆档,彻底让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改观。接着是吴京凭《战狼2》的爱国英雄主义横扫影坛,创下史上最高的56.8亿人民币票房,主旋律电影风光回归,真正成为商业片的「主旋律」。2018年博纳和林超贤再度联手打造《红海行动》,描写中国部队在海外撤侨的英勇事迹,不但称霸春节档,还以36.5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去年的国庆档,三部主旋律色彩强烈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联手贡献50亿票房打破纪录。这股热潮延续到今年,尽管疫情肆虐市场停摆半年,但管虎执导的抗日战争片《八佰》在影院复工后票房突破30亿,让国产片首度登顶全球冠军,国庆档的主力也是主旋律色彩浓厚的《夺冠》及《我和我的家乡》,可见主旋律商业片正处于巅峰方兴未艾。
未来大计陆续有来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中国各大电影公司对主旋律电影的信心越来越大,一手打造这个风潮的博纳影业手头上还有林超贤执导映期未定的《紧急救援》,以及正在开发的抗疫题材《中国医生》、抗美援朝的《冰雪长津湖》和聚焦地下党的谍战片《无名》。万达影视明年将开拍航天太空梦的《神舟》和抗美援朝战争片《上甘岭之四十三天》,华谊兄弟继《八佰》后,还有抗日题材的《铁道游击队1939》和表扬中国人精神的《中国试飞师》,光线传媒也准备开怕抗疫题材的《火神山》,北京文化除了《我和我的家乡》以外,还有二战电影《东极岛》和《排雷英雄》这两项主旋律计划。作为主旋律电影真正大本营的国企代表当然不会缺席,中影手头上就有张艺谋的抗日电影《悬崖之上》、抗疫电影《江城子在武汉》、解放军铁道兵的《无限深度》、抗美援朝纪念作《金刚川》等等影片。上海电影继《攀登者》后,将会带来公安题材的《猎狐行动》和中共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片《1921》。此外还有两部运动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嘉映影业与陈可辛合作的《李娜》,以及恒业影业投资的《中国乒乓》。
争取新生代认同
主旋律电影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源自电影人本身的醒觉,当电影公司意识到年轻人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抗拒后,就放胆加重宣传力度,以他们的要求出发,争取更大的共鸣,随着19岁以下观众比例的提升,显然已经奏效。从近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主旋律的重点不断在转换,从以往抗战牺牲的集体主义,转化为国家强大后保护人民的责任,再到小人物视角的生活化,一直在测试新生代的口味。这些年轻人在富足的环境下成长所产生的自豪,对国家有颇高的认同感,让他们心甘情愿买票捧场,所以像吴京这种「我爱国无罪」的言论就成了主旋律的代表人物,电影受到认同而大卖。此外,来自体制内部的支持,也让主旋律电影的改革更彻底,林超贤的电影多次获得有关当局的配合,《湄公河行动》有公安部出手,《红海行动》得到军方合作,《紧急救援》有交通部协助海上拍摄,这些部门需要形象宣传,电影拍得好对他们也有好处,不再依赖一成不变的政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