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曲高和寡的台湾电影

不再曲高和寡的台湾电影

25.02.2021文 | 陈伟光

《孤味》是去年台湾最卖座的本土电影,一群女角精彩演绎每个人身边似曾相识的家庭故事,同时赢得口碑和票房。

 

台湾电影一度被视为重艺术轻票房,造成本土市场竞争力不足,经历长达二十年的低谷,直至2008年一部《海角七号》吹响反击号角,重新在市场站起来寻找定位,渐渐取得票房与质量的平衡,近年的金马奖电影也频频登上票房榜首,反映了台湾电影业正走在复苏的康庄大道上。

从巅峰到谷底

上世纪60和70年代是台湾电影业的巅峰,每年制作上百部电影,整个60年代生产了1116部剧情片(713部台语片 / 392部华语片 / 11部客语片),最高产量是1968年的189部;70年代则有1835部(华语片1742部 / 台语片87部 / 客语片6部),最高产量是1976年的230部。香港两大电影公司「邵氏」和「电懋」在60年代移师台湾拍片,直接带动电影业的成长;两大导演李翰祥和胡金铨先后来台湾开拍电影,提振了当地的拍摄水平,是台湾电影业突飞猛进的关键。70年代的琼瑶爱情文艺片让更多独立电影公司出现,拍电影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可惜好景不长,80年代录影带和港产片的兴起,加上新浪潮电影曲高和寡的取向,渐渐与市场脱节,让台湾电影业开始陷入长期的不景气。这个现象在90年代荷里活电影的入侵下变本加厉,台湾电影年产量不足20部,市占率越来越低,最后在2003年跌到谷底,全年只有15部电影,票房加起来才1500万新台币,还不到全年总票房的1%,电影工业几乎瘫痪。

去年台湾最卖座的中文电影前十名清一色来自本土制作,而且有一半是金马奖得奖电影,证明叫好也能叫座,不再曲高和寡。

 

《海角七号》扭转局面

台湾政府虽然从90年代开始提供电影辅导金,但获得资助的电影都以国际影展为目的,鲜少能够刺激本土市场,造成奖项与票房的两极化对立。2003年的低谷之后,台湾电影开始出现以市场为考量的商业作品,重新寻找本身的定位。当红歌手周杰伦在2007年首次执导的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以穿越题材包装爱情片意外卖座,全台收获2700万票房,让电影业看到一丝曙光。而真正改变市场眼光,让台湾电影重新回到观众视野的《海角七号》就在2008年诞生了。当年碰上美国金融风暴,荷里活大片的制作资金受到冲击,产量锐减,《海角七号》大胆投入五千万资金,联手日本团队打造融合本土历史情怀的爱情励志片,结果不负众望取得空前成功,全台狂收5亿3千万,创下台湾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并且保持至今。《海角七号》的崛起,带动了台湾电影产业的反弹,2008年的产量回升到36部,占据全年总票房12%,成为复苏的转捩点。 

票房统计的演变

票房是电影业兴衰的指标,一直以来,台湾电影产业的票房都缺乏透明度,除了台北市拥有比较系统化的核算机制,由电影公会统计票房之外,其他地区的票房都是以台北票房为基础,乘上一至二倍来推算一部电影的收入。这样的统计方式既不完善也不准确,当台北以外的地区影院数量和票房大幅增加后,就更加缺乏根据。为了统一票房核算,以方便政府征收娱乐税,以及解决片商与院线之间的拆账争议,台湾文化部在2016年6月11日修正《电影法》第13条,要求所有影院回报售票数据给电脑票房统计系统,并指定由「国家电影中心」发布数据,逢周四在其网页更新之前一周每部电影的确实票房。自此以后,台湾电影票房才显得有可信度,精准度达到个位数,电影公司有更仔细的数据分析市场,不再由电影公会说了算。

2008年度票房冠军《海角七号》让台湾电影从谷底反弹,改写了市场格局,至今依然是最高票房的本土电影。

 

金马奖电影跻身票房十大

根据「国家电影中心」统计,2020年台湾最卖座的电影是票房6亿2638万7204新台币的日本动画《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不过在暌违四年后,终于有两部本土电影以破亿票房跻身前十名,分别是排名第五的《孤味》,取得1亿9060万2075;以及排名第九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票房1亿0337万7395。这两部电影分别获得第57届金马奖提名,《孤味》提名6项最终夺得最佳女主角,《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提名5项最终夺得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今年由于荷里活大片因为疫情而无法上映,有质量的本土电影适时填补市场空缺,最高票房的十部中文电影清一色来自台湾,港产片完全不见踪影。值得一提的是,名单上还包括获得3项金马奖的同志电影《亲爱的房客》、2项金马奖的性侵电影《无声》和另类喜剧《同学麦娜丝》,这些电影的内容都接近小人物心声,没有故作高深的卖弄,证明有口碑的电影也取得商业认同,让金马奖电影占了半壁江山,这是以往比较罕见的现象。

2020金马奖影帝莫子仪和影后陈淑芳所主演的电影都取得不俗票房,《亲爱的房客》和《孤味》开发不同的市场,让电影类型更加多样化。

 

票房冠军逐个数

去年上映的台湾本土制作达到58部,总票房8.65亿,占了全年50亿的17.3%,市占率保持上升趋势,是近五年来最好的成绩。从2008年《海角七号》的复苏开始,台湾电影就针对市场企划来行销,2010年的《艋舺》掀开地方帮派电影的先河,取得2亿6千万跻身年度三甲;2011年魏德圣导演继《海角七号》后开启台湾历史大片《赛德克巴莱》两部曲,分别以4亿7200万和3亿1800万进入年终卖座十大,同年还有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4亿2500万写下校园爱情片的票房奇迹。2012年有取材民俗技艺的 《阵头》,票房3亿1700万名列全年第三;2013年打入年终票房十大的《大尾鲈鳗》和《总铺师》都是走通俗搞笑路线的影片,分别取得4亿3千万和3亿1千万。2014年有讲述日治时期的棒球电影《KANO》,票房3亿4千万;2015年轮到《我的少女时代》拿下4亿1千万,重燃校园青春片市场。2016年开始,过多重叠的青春片和低俗喜剧导致观众厌倦,连续四年没有台湾电影跻身年终票房榜十大,不过2017年的《红衣小女孩2》,2018年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19年的《返校》都是不同类型的尝试,全部取得破亿票房,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台湾本土电影。

类型多样化之必须

尽管去年成就突出,但依然无法重演13年前《海角七号》称霸年度票房榜的风光,每年的年终票房榜都是进口片的天下,台湾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依然是《阿凡达》,2009年创下11亿新台币的纪录,票房最高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也只能排在史上第18位,本土制作重夺年度票房冠军看来还有一段日子。在建立透明的票房系统后,针对市场的电影企划逐渐增加,为不同类型的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去年的《怪胎》和《逃出立法院》都成功试水温,获得不俗反应,口碑与票房兼顾。今年暂时在华语片票房领先的《角头:浪流连》则是一部黑帮类型的爱情片,票房已经突破8千万,市场越是多样化,台湾电影才有更大的机会突围。去年对台湾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转折,眼看中国市场已经发展到得口碑者得票房的成熟阶段,相信台湾市场也能够步其后尘,制作更多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