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时代的无声艺术

默片时代的无声艺术

18.06.2020文 | 陈伟光

( 左图 ) 默片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Charlie Chaplin莫属,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以深刻的肢体语言代替对白,成就大量经典默片流传至今。( 右图 ) 德国导演在默片时代贡献多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启蒙了后世无数电影创作,1927年Fritz Lang的《Metropolis》直到今时今日依然是电影人的教材。

 

电影自1895年面世以来,前三十年都是在“无声无色发展”,这里说的是黑白默片时代。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剪接、以及字幕交代故事,影片本身是不会发声的,所以观众不会听见演员的对白或片中任何声效,观众是纯粹在“看电影”,默片完全是一种视觉艺术,直到1927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Jazz Singer》为止。

默片独有的现场特色

为了提高观众对影片的投入感,默片时代会出现现场配乐,从初期的钢琴师、风琴手到后期的交响乐和管弦乐团,都会根据戏院的大小规格作出安排。这些乐手有些弹奏现成的乐谱,有些配乐则是完全按照剧情创作,而不管是现成还是原创,都带有即兴的风格。在默片时代,电影一度成为演奏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提供无数的工作岗位。实际上,这些音乐一开始是用来遮盖早期放映机发出的噪音,后来慢慢演变成电影艺术的一部份。

除了现场演奏,默片也尝试让观众知道演员在讲什么,那时候的做法是预先把对白录制在唱盘上,在放映影片时同步播出,可是碍于当时的放映技术不完善,电影胶卷经常会卡住,导致声画无法同步,出现银幕上明明是男人在说话,观众却听见女人的声音。有鉴于技术的限制,默片唯有继续采用在间幕播放文字的手法来交代对白内容,以及剧情的发展。这些字幕写手的工作与编剧是分开的,但地位同样重要。除了字幕,早期的戏院还会聘请说书人在一旁解说,有时候还会替角色配音,日本人还因此发展出「活动辩士Katsudo-Benshi」这个行业,因为受欢迎而让默片的寿命在当地得以延长。

以前默片的对白和剧情都是在间幕时以文字交代。

电影技术今昔之别

早期默片演员的表演方式倾向舞台化,大量运用肢体动作与脸部表情来传达讯息,所以喜剧成了默片的主流。不过随着特写镜头的出现,演员开始注重比较含蓄的演技,美国第一代女星Lillian Gish是当中的佼佼者,因为她的演技崇尚自然,所以能够很顺利地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电影,演到87岁才息影。在技术上,默片都是黑白拍摄,但一些有创意的导演会在胶片上色,制造银幕上的特效,例如流血或衣服的色调,很多都是人工手绘,但到了有声电影出现后,为了不影响胶片上的声轨而作罢,直到彩色电影的出现。默片的另一特色是其播放速度比有声电影缓慢,每秒只有16到23格,如果用现今的24格标准来放映,电影动作就会出现不正常的快速,看起来相当滑稽,这也是修复默片最大的挑战。

开创类型片的时代

默片时代几乎奠定了大部份电影类型的雏形,史上首部战争片是1901年由英国导演James Williamson根据中国义和团事件拍摄的《Fire!》、第一部科幻片来自1902年法国导演Georges Melies拍摄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月球探险记)、第一部西部片来自美国导演Edwin S. Porter在1903年摄制的《The Great Train Robbery》、第一部冒险电影来自英国导演Lewin Fitzhamon 1905年所拍的《Rescued by Rover》、第一部史诗电影是加拿大导演Sidney Olcott 和Frank Oakes Rose合拍的1907年版本《Ben Hur》,这些都是在默片时代诞生的历史成就。当时的欧洲电影工业发展比美国成熟,当美国人还在拍摄单卷十几分钟的影片时,欧洲已经出现时长一小时以上的长片,来自德国的名导纷纷拍出革命性的代表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电影潮流。其中Robert Wiene的《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F. W. Murnau的《Nosferatu》(1922)开创了吸血鬼类型片、Fritz Lang的《Metropolis》(1927)成为科幻片不朽经典、Ernst Lubitsch的喜剧风格别树一帜、连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都由德国人Frank Borzage凭《7th Heaven》夺得,这些都是默片时代的艺术见证。

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Jazz Singer》在1927年面世后,很快就终结了默片“无声胜有声”的时代。

 

默片的经典人物

商业成就方面,美国电影之父D. W. Griffith一部《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创下的票房纪录保持了25年之久,堪称史上最卖座的默片,直到1940年才被《Gone with the Wind》打破。美国最伟大的喜剧演员Charlie Chaplin大部份经典演出都处于默片时期,他在1914年拍摄《威尼斯赛车记》时穿上了标志性的流浪汉装束,从此成为一代喜剧之王。他先后自导自演了《The Kid》(1921)、《A Woman of Paris》(1923)、《The Gold Rush》(1925)等传世经典,即使到了有声电影时代,还继续拍出《City Lights》(1931)和《Modern Times》(1936)这两部有配乐但没有对白的杰作,继续向默片致敬。他在《Modern Times》电影结束时亲自哼了一首歌曲,这是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听见他的声音, 到了1940年他才自导自演了生平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Great Dictator》,一部讽刺希特勒与纳粹政权的代表作。

1927年上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Jazz Singer》为电影业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当时的观众第一次听见银幕上的男主角Al Jolson说出以下对白: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g yet!(等一下,等一下,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看电影从此不再一样。有声电影的诞生受惠于Vitaphone系统的研发,以及赛璐璐胶片的改革,让声音与画面可以同步出现。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不认同有声电影,觉得是在破坏电影的艺术本质,但是到了1930年代,仅剩下5%的电影还是默片,1936年后停止了制作,一个时代正式落幕。根据统计,默片时代有高达75%的作品已经流失,这是因为早期的胶片不易保存,很多电影公司因为默片没有经济价值而将之销毁,想修复都没有可能,珍贵的镜头一起随默片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