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中国票房破亿的电影有88部,其中一半是中国国产电影,但能够在本地院线看到的都不到10部。在缺席的电影中,有不乏本地观众感兴趣的科幻片《流浪地球》、黄渤与沈腾主演的贺岁喜剧《疯狂的外星人》、韩寒导演的赛车励志片《飞驰人生》、邓超有份自导自演的父子情电影《银河补习班》、话题性十足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冯小刚新片《只有芸知道》、两部口碑不俗的动画《白蛇:缘起》和《罗小黑战记》、还有翻拍韩国卖座电影的《“大”人物》、以及诈骗保险金为题材的《受益人》。同样的,过去也有不少票房大卖的中国电影诸如《我不是药神》、《后来的我们》、《芳华》、《我不是潘金莲》、《七月与安生》等等都无缘与本地观众见面。
题材手法超越港台
追根究底,本地片商对中国电影始终没有太大的信心,担忧没有观众入场。但是去年称霸中国票房榜首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和话题性十足的校园霸凌电影《少年的你》在本地上映时也不乏捧场客。不少中国电影的题材和手法已经超越我们熟悉的港台电影,诸如《流浪地球》和《我不是药神》如果能在本地上映,票房相信不会比港台电影差。也许片商对中国演员的号召力不大熟悉,他们不晓得近年来的中国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已经感染了新一代的年轻观众,风潮不会比韩剧或K-Pop逊色,不少年轻人都是中国艺人的粉丝,数量随时会超越港台明星,本地片商对市场的触觉一直是我所质疑的。
本地院线长期以来都被荷里活电影垄断,只要有新片几乎都会同步上映,剩下为数不多的空档给其他地区和本地电影,中国电影向来都不是主流选择,即使俱备了商业元素和制作水准。除非真的在其他地区大卖,否则没有片商愿意引进中国电影来试水温。实际上,随着中国观众逐步成熟,中国国产电影的质量也相对提升了不少,目前能够卖座的电影都是通过观众口碑带动的,票房与口碑渐渐走在一起,无形中提高了电影的质量,正所谓“得口碑者得票房”,这和荷里活电影不断开拍续集、重启和翻拍旧片的现象形成强烈对比。
这几年的中国电影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无论是科幻、动画、军事动作还是喜剧,都出现叫好叫座的作品,题材更是包罗万有,很多都可以让本地观众找到共鸣,比如探讨进口药品价格过于昂贵的《我不是药神》,或者讲述反抗命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可以跨越区域的认知,达到普世价值的地步。这些电影通过网络传播,开始改变外界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如果能够亮相本地院线,通过长期有系统的引进机制,不难打开市场缺口。
办电影节放映推广
若要本地片商和观众接触更多中国电影,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举办电影节,通过放映和展销,打开外界的迷思,让大众知道当代的中国电影,不只是主旋律和古装玄幻,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个人就觉得像前年一部票房大黑马《无名之辈》具备了吸引本地观众的元素,喜剧化的人性刻画,好笑的对白,刺激的动作场面,通过一宗绑架案带出了低下层的心声和众生相,对现实社会作出幽默的讽刺,放诸四海皆可行,比起一般港台闹剧更加耳目一新。宁浩当年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因为刘德华的投资而得以在本地上映,让观众接触了不一样的疯狂喜剧,他如今已晋升大导演和著名制片人,证明只要有一个让人看见的机会,中国电影随时都可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