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哩啡”是香港电影业的行内口语,泛指影视作品里的闲角,作用相等于京剧里的跑龙套,一般上被称为临时演员。这个名词据说源自英文的carefree,意思是无需照顾,引申为不重要的人。不过茄哩啡也是演员,从中还诞生了不少日后的巨星。
一个特殊的行业
“茄哩啡”一直是口语,直到1978年一部香港电影用了它当片名后,才成为文字使用。这部《茄哩啡》由严浩执导,当年被视为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由喜剧明星伊雷和刚出道的电视艺人陈玉莲主演,讲述一个怀有明星梦的临时演员在片厂受尽委屈的写照,但他为了暗恋的女生而一直坚持下去,不惜与当红演员作对,内容比周星驰的《喜剧之王》还要早了21年。这部电影让“茄哩啡”这三个字普及化,也让观众看到临时演员的窘境,他们通常在电影和电视剧里饰演食客、路人、士兵这类没有名字的角色,有时候连对白都没有,纯粹充当背景人物。一些大制作的场面通常需要大量的群体演员,造就了这个行业的需求,不过一般临时演员都是算日薪的,即使是特约演员也是短期合约,很难当作是一份全职,但却一直有人加入,单单在中国横店这个亚洲最大的影视基地,保守估计就有20万人,大家等的就是一个机会。
临时演员当主角
以临时演员为题材的电影,除了上述的《茄哩啡》和《喜剧之王》,比较有名的就是尔冬升在2015年拍摄的《我是路人甲》,他直接起用在横店影视城讨生计的临时演员来演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为了各自的梦想而来到横店,开始融入穿梭剧组的生活。电影团队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搜集了两百多个故事,让平日演惯路人甲的临时演员担正,真正的明星和导演反而客串路人甲。临时演员实际上也分等级,看对白的多寡而定,能力较佳的还可以成为特约演员。在中国,当群众演员一天八小时工资150元人民币,特约演员则从500至5000不等,有些甚至可以当上配角拿片酬,圈内就有不少大牌演员从临时演员出身,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临时演员也是演员。
巨星不怕起步低
香港最有成就的“茄哩啡”就是周星驰,他中学毕业后,1980年一边打工一边当丽的电视(亚视前身)的特约演员入行,1981年参加无线电视演员训练班,1982年开始在不同电视剧跑龙套,当无名无姓的家丁、士兵、村民、茶客、学生和顾客,同时在下午时段主持儿童节目。他足足挨了七年,才在1989年的《盖世豪侠》担正男主角,开创无厘头风潮成为一代巨星,从“星仔”变身“星爷”。不过在成为喜剧之王之前,他在1988年就凭着银幕处女作《霹雳先锋》夺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证明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成龙和洪金宝在早期也是龙虎武师出身,当时武侠和功夫片当道,需要有功夫底子的临时演员和替身,他俩属于京剧名家于占元的七小福班底,与粉菊花的粉家班、袁小田的袁家班、洪拳传承人的刘家班分庭抗礼,包办了武术指导的工作,经常在电影中充当“茄哩啡”,成龙在《龙争虎斗》一片中就有被李小龙吊打的镜头。在中国,百亿演员王宝强也是跑龙套起家,他6岁习武8岁入少林寺当俗家弟子,20岁开始当临时演员一天只赚15元,为了不想错过冯小刚《大腕》的试镜而露宿街头。已经晋身一线的赵丽颖2006年出道,跑了多年的龙套后,才在2013年主演电视剧《陆贞传奇》走红。因为这些人的成功,让临时演员看到奋斗的希望。
电视剧卧虎藏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重温1983年无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你会惊讶於该剧在“茄哩啡”阵容上的卧虎藏龙。周星驰在里面饰演金兵和平民、吴镇宇饰演看门和乞丐、刘德华饰演侍卫、欧阳震华饰演家丁和乞丐、刘嘉玲饰演侍女,全都是无名无姓的小角色。多年以后,他们凭着自身的努力争取到目前的地位,成了天王、影帝、影后和视帝。其中,周星驰不单通过电影为“茄哩啡”正名,同时也栽培了无数让人印象深刻的绿叶,比如《少林足球》的金丝眼镜男、《美人鱼》的阿嫲、《功夫》的洗头男,这些人的长相和特点都被周星驰放大到最恰当的位置。对于临时演员,不管出镜时间多寡,他都亲自下场调教,务求每个演出细节都尽善尽美,充份诠释了“茄哩啡”也是演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