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从菲林走入数码化,多厅式影院取代大型戏院,解决了技术和放映的顾虑后,现代电影越拍越长,两小时已经不足以承载导演的叙事野心,在进一步增加片长之前,他们所要面对的是观众的心理和生理考量,以及电影的市场定位。
越来越长的院线电影
前阵子上映的传记电影《梅艳芳》不但票房卖个满堂红,同时也突破一般港产片的时长,全片2小时15分钟,一反香港人速食的观影习惯。今年中国春节档7部影片平均片长两小时,最长的《唐人街探案3》就有2小时16分钟,而创下57.7亿票房历史记录的战争片《长津湖》更是接近三小时,证明只要观众想看,时间就不是问题。常到电影院的观众会发现,现在的电影有越来越长的趋势,最近上映的科幻大片《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时长2小时28分钟,同期的超级英雄电影《Spider-Man: No Way Home》也不遑多让,有2小时30分钟,较早前的歌舞片《West Side Story》、科幻史诗片《Dune》和漫威系列的《Eternals》更加不约而同达到2小时35分钟,连007电影《No Time to Die》都创下该系列最长的2小时43分钟,Hollywood电影开始向印度Bollywood看齐,挑战观众留在大银幕前的耐性。
突破菲林的时长限制
电影诞生之初,限于每卷菲林只能拍摄15分钟的影像,加上菲林公司垄断美国市场供应,迫使当时的电影时长都不超过一卷,直到1910年美国电影之父D. W. Griffith率先打破常规,拍出两卷长的影片《His Trust》,结果被片商当成两部电影放映。但他随后不断尝试,最终在他的坚持和支持者的拥护下,两卷成了电影片长的新标准。当时的欧洲因为没有菲林垄断现象,早就出现1小时以上的电影,当D. W. Griffith受到意大利史诗片的激发,拍出时长四卷的影片后,就被他的东家传记电影公司解雇了,他于是投靠他处,用12卷菲林拍出让他留名影史,时长3小时的史诗大片《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这部电影上映后创下全美最高票房记录,直到1939年才被另一部将近4小时的经典《Gone with the Wind》给打破。
被商业压制的长度
随后的卖座电影如《Ben Hur》(1959)和《The Sound of Music》(1965)都有3小时以上的时长,但电影市场在80年代进入商品化阶段,大部份影片都被压制在两小时以内,以方便电影院放映更多的场次。很多导演呕心沥血的创作都被电影公司删减得惨不忍睹,受害者包括Ridley Scott的《Blade Runner》、Sergio Le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Michael Cimino的《Heaven's Gate》,这些作品后来都重新推出导演剪辑版,还原本来的面目。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97年《Titanic》打破全球票房记录,取得空前成功后才有了改变。这部爱情灾难片全长3小时15分钟,因为扣人心弦的剧情和叹为观止的特效,让观众重复走进电影院观赏,使到电影公司不再把片长当成票房的障碍,才有了后来魔戒系列的诞生。
电影超时怎么办?
改编自J. R. R. Tolkien文学经典的魔戒三部曲加起来超过11小时,首部2小时58分钟,第二部2小时59分钟,最后一部长达3小时21分钟,足以讲述整个庞大的中土世界观。虽然导演Peter Jackson在一年内完成全部拍摄,不过最终在市场策略下分成三部电影在三年内连续上映,结果每一部都大卖,合共取得30亿票房,收益超过成本十倍。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冒险的赌注,这次的成功开创了多部曲系列的风气,导演不怕故事讲不完,也不用被时长困扰,改编自小说的The Twilight Saga、The Hunger Games、The Maze Runner都被顺利搬上银幕。有些电影即使拍得太长,电影公司也有本事分拆成上下集上映,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超过4小时,结果一分为二,每部时长两小时多,相隔半年推出,反应同样热烈。近年称霸影坛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也不怕时长,从2016年《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的2小时27分钟,到2018年《Avengers: Infinity War》的2小时29分钟,最后达到《Avengers: Endgame》的3小时1分钟,不但成为漫威最长,同时也最卖座的影片。
生理与心理的挑战
紧张大师希治阁说过,影片长度必须以观众的膀胱衡量。是的,所有导演都需要面对观众专注力的心理学和个人尿点的生理学,除非电影不断出现高潮,不然一般观众在两小时后会开始失去集中力,这是常见的心理现象。至于生理问题就因人而异,印度电影平均三小时,并非因为印度人膀胱容量特别大,而是人家的电影会分成上下半场放映,中间会暂停给观众上厕所,你可以留意到每部印度片中途必定会出现Intermission这个字眼,只是本地院线没有暂停而已。
不过挑战电影长度的导演一直都存在,60年代的文化偶像Andy Warhol就拍了大量考验观众耐心的实验电影,包括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对着纽约帝国大厦拍摄长达8小时5分钟的变化,或者把镜头对准正在熟睡的情人整整8小时,还好这些影片只作私人的地下放映。实验电影最长的一次拍摄发生在2012年,两名瑞典人联合执导的《Logistics》反向追踪计步器的生产过程,从瑞典的销售地点一路反溯到中国深圳的制造厂,全长35天17小时,成为有史以来最长的影片,完成后只在当地图书馆和文化大楼,以及深圳艺穗节公开放映过。
史上最长的院线电影
如果只计算院线正式发行的电影,那么史上最长的会是2019年在孟加拉上映的《Amra Ekta Cinema Banabo》,英文片名《The Innocence》,该片长达21小时5分钟,讲述1971年印巴分治后,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期间,围绕在两男一女的梦想、革命、苦难和爱恨情仇。导演Ashraf Shishir花了9年时间才完成这部电影,参与拍摄的人数多达4千人,最后还在国内拿了奖。所以和邻国相比,印度电影的时长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样的电影记录恐怕很难被打破,观众最多也只能看一遍而已。
控制片长量力而为
以前的电影因为技术问题而限制片长,如今则看市场定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片长,低幼动画一般在90分钟之内,因为小孩子的专注力有限;史诗片通常都在两小时以上,通过缓慢有序的叙事,以展现庞大恢弘的故事背景,其他类型一般都介于两者之间的长度。导演拍片实际上不会考虑时长,通常会以创作角度为考量,有些是为了复杂的内容需要,有些是艺术上的执着,但有的则因为舍不得剪掉而拉长,甚至纯粹是因为导演叙事能力不到家所致,这样的片子只会令观众受罪。我个人认为,一旦你选择用电影这个媒介来表达,就应该懂得驾驭内容的呈现方式,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叙事的架构,不能没完没了的拍下去,如果真的做不到,就应该考虑电视剧或其他艺术载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杨德昌那样拍出四小时经典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