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去旅行	长江三峡 – 神农溪的纤夫

我们一起去旅行 长江三峡 – 神农溪的纤夫

09.11.2022文 | 朱雅蕙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这首1993年发行的民族风歌曲《纤夫的爱》连我这个在马来西亚长大的人也能哼上几句,可见在中国是一首流行一时的歌,曲中歌词的意思就是男孩在岸边用纤绳拉着女孩江上的船,画面感十足。虽说能哼一段,但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曲写的是纤夫,也从不知何为纤夫,直到在武隆看了《印象武隆》后才开始了解纤夫文化,也因此爱上了他们背后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讲的都是心酸和血汗……

            所谓纤夫,是指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虽是劳力苦工,却是专业人士,就如第一张照片大家看到的般,光着身子,拉着纤绳,在石子路上爬着、弯着腰、拖着船只前行的就是纤夫工作时的样子,没有一丝歌词里美好的意境。(照片是在《印象武隆》时光隧道里拍的)

            纤夫是长江上游流域里特有的文化,因为古时候船还没有引擎,长江与其支流的峡谷落差大,水位浅,河面狭隘,有太多的急流、险滩、礁石、漩涡等,常常会让船只无法顺利运行,而当时山地陆路运输不易,所有物品都是靠水运,这就有了‘与险滩搏斗,与急流斗勇’的纤夫职业。

            其实考虑了很久,是不是可以把以上拍到的照片放出来?光着身子的照片会不会太过暴露呢?但如果我们是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职业的话,那这些照片就无伤大雅了。话说为什么纤夫都不穿衣服呢?据了解湿了的衣服在水中会增加阻力,也容易生病,还有衣服容易被纤绳磨破,他们没钱常换新衣,所以干脆不穿。一样的道理,纤夫们只穿草鞋,所以他们都是编草鞋的能手。据说,他们在大姑娘面前也不会害羞,冬天照样下冷水讨生活,这就是底层人民无奈的生活。

            纤夫文化最重要的一节就是‘号子’,这‘号子’是纤夫们拉绳时的吆喝,多是有声无字的。拉纤的过程非常危险,绳子挂在身上,一人不慎,船和纤夫们就会被急流冲走,非死即伤。就如我们拔河比赛时喊的一样,‘号子’可以统一步调、增加斗争力、消除疲累,也是纤夫们沙哑着嗓子也要喊出自己心中对残酷生活不满的一种情绪的发泄。

            好了,用了近800个字来满足自己想解说纤夫的想法,全是因为在《印象武隆》时喜欢上了纤夫这份值得大家敬佩的职业,也是因为巫峡终点时我们在神农溪体验了一下下被纤夫拉船靠岸的情景。

载着我们游神农溪的木舟。

 

照片中导游正说着,两位纤夫跳下了船,拉我们靠岸。

            当然,现在神农溪的纤夫已经改拉游客为生,船小又轻,加上大坝建成后水位上涨,已无浅滩礁石之虑,所以更多的是为游客带来娱乐的成分。我当时发现多数的纤夫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叔叔,于是便问了导游,原来纤夫这职业也快找不到传人了。年轻人嫌弃这份工作太苦,钱少,也不愿意呆在乡里,所以都是老一辈的在拉。就像其它需要专业学习的文化手工艺术一样,纤夫这个川江文化也失去了传承使命的动力,终将走向失传。

除了纤夫文化,神农溪的风景还是不容错过的。

            神农溪发源于‘华中第一峰’神农架的主峰,共长60公里,穿过巴东县,然后在巫峡以东汇流于长江。这条溪水穿行于深山峡谷中,悬崖与水面的落差比三峡更甚,自古以水急滩多闻名,所以纤夫是这一带不可少的职业。神农溪迂回曲折的河道形成了多处急缓不同的浅滩,所谓‘一里三湾、一湾三滩’说的就是这河道的地形。

来往载游客的小舟,神农溪狭隘的水面让两旁的峭壁显得更加的雄伟

神农溪入口处有座吊桥。

            其实回程中我们还看到了悬棺,拍了一些照片,错在没有买能更好聚焦的相机,挂在悬崖上的悬棺太高了,照片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就不分享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看照片和关于悬葬的文化。

            从神农溪出来后,天色渐暗,回到船上的我们继续享受游轮上的服务。今天将会是我们在游轮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船慢慢地向第三峡 - 西陵峡驶去,凌晨游轮将过三峡大坝,睡前调个闹钟设定,确保在过坝时能把自己吵醒。

朱雅蕙

80年代在槟城一个小渔村出生。毕业于理大医学系,现为外科医生。虽手中握刀,但仍能趴趴走、当文字新人,感恩无限。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